新黄河记者:薛冬
7月10日至11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长城根脉·青春寻兴文化服务团”对齐长城根脉下的传统古村落进行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本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广里村、方峪村、岚峪村,聚焦历史遗迹和民俗故事,旨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宣传推广齐长城沿线村落,为齐长城沿线乡村振兴探寻发展动力。
方峪村:石头聚落中的历史与艺术交融
7月10日上午,文化服务团首站抵达方峪村。在实地调研中,成员们用镜头记录了古村落的独特风貌:入口区域有当代艺术雕塑与墙绘,与历史遗迹并存;村内现存《重修观音五圣堂》石碑、约两米的石碾、保存完好的古水井,以及树龄较古井早200年的古槐树和“兄弟门”等古建筑。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服务团了解到方峪村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因地处山谷而得名,这些村内古迹见证着村庄数百年来的发展变迁,承载着村庄的农耕记忆和信仰。
在齐长城遗址考察时,服务团发现现存遗迹虽受岁月侵蚀且大部分被植被覆盖,但其素土夯筑建造及整体轮廓仍清晰可辨。据村民介绍,这段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齐长城,较秦长城早约400年,最初为抵御鲁、晋等国而建,兼具军事防御、交通管制及税收集成等多重功能。成员们通过询问村民,得知了三眼井的来历与作用,并且记录、收集了“铁牛上树、扁担开花,逢广就住”等齐长城沿线的民俗故事。
岚峪村:红色记忆与古迹遗存的挖掘
7月11日,服务团抵达本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岚峪村。在指导老师孙嫣、刘允东带领下,成员们实地考察了金石其心碑、古碰井、刘广桐故居、南下部队集合点、古地道、忠孝槐等遗址,对村落历史脉络进行了记录和初步梳理。通过走访村中长者及知情人士,围绕遗迹传说、村落沿革与传统习俗开展交流,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随后,服务团前往大峰山风景区,探寻齐长城遗迹。面对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基,成员们结合现场踏勘与文献研究,分析其选址意义,详细记录遗址与周边村落、山川环境的关联信息,并通过中景、近景拍摄,记录墙体风化损坏痕迹,为齐长城研究积累了丰富影像素材。
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团对齐长城沿线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历史沿革与民俗传承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此次社会实践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机会,助力齐长城根脉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后续,服务团将继续聚焦“齐长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通过数字技术形成系列图文报道、纪实视频等,提升古村落的文化辨识度与社会关注度,助力乡村振兴。
通讯员: 陈秋圆 康俊杰 孔慧茹 王潇 编辑:陈彤彤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