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摘了10筐,大概有500多斤,能卖4000多元。”在位于山东青岛平度市崔家集镇的向阳红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内,种植户魏相杰忙着采摘、分装、打包樱桃西红柿。
崔家集镇2600余座日光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小灯笼般的樱桃西红柿挂满枝头,呈现出一派丰收场景,樱桃西红柿正成为其富民产业和甜美名片。
盐碱地结好果
“‘前洼村,盐碱滩,七分沟,三分田,下场大雨景更惨’,这是我们当地的顺口溜,也是当年真实的写照。”回忆起以前的穷苦日子,崔家集镇前洼村党支部书记鞠炳锦不自觉地锁起了眉头。
碱性土不养粮,种点啥?——出去看看!2008年,鞠炳锦组织党员干部、农户一行20余人前往全国各地“多方求解”。
“我们到了北京、大连、成都等10多个城市,从成本、产量、前景等多维度,找出最适合本地种植的作物。”鞠炳锦说,“后来,又邀请农业专家和专业检测机构,实地踏勘50余次,进行水质、土壤等成分检测,最终确定种植番茄类果蔬——类似樱桃一样大小的西红柿。”
说干就干。村里决定,专门拿出一个棚,试种新品种。“我们当时在实验棚种下12个不同品种的樱桃西红柿,出人意料的是,曾经准备淘汰的品种‘釜山88’,十分适合在这片碱性土壤上生长。”鞠炳锦回忆说,“它酸甜爆汁,就像是专为这片土壤而生一样。”
2009年春,前洼村完成了25户140亩土地的流转,建起了22个大棚。正当准备迎来樱桃西红柿第一茬收获时,一场涝灾伴随着大暴雨来临了。村党支部立即组织党员和村民抢救种苗,架起水泵连夜抽水,终于保住了大家的心血和致富的希望。
那一年,以往“十年九不收”的前洼村,迎来了樱桃西红柿果满藤架的好光景。好品质自然带来好效益,一个种植“釜山88”的大棚纯收入就能达到三四万元,而那时村里户均收入每年不到5000元。从此,樱桃西红柿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结了果,开启迈向全国的品牌发展之路。
“除了自然优势,我们还有一套严格的种植管理标准。”青岛农恩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孝东说,“我们不光‘养柿’,还要‘养土’,种樱桃西红柿的土以潮土、砂姜黑土为主,pH值在7.1至8.1之间最好,而且我们种植过程中使用的都是有机肥和海藻肥料,采用熊蜂授粉,枝上自然熟,绿色天然,不好吃都难哩!”
天然的好水土与合适的气候,再加上筛选出的优良品种,全镇合力让崔家集樱桃西红柿收获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
体系化助发展
2016年,崔家集镇整合6个经济薄弱村的扶贫资金共54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占地260余亩的36个冬暖式设施大棚。
2018年,借助前洼村经验,崔家集镇探索“党支部+村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樱桃西红柿种植模式,引导当地进行樱桃西红柿的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种植。
同年,作为经济薄弱镇的崔家集成功脱贫“摘帽”,还将产业链条从种植向购销、加工、物流、电商、农资等环节延伸,完成了从“扶贫合作社”向“农创示范体”的体系化升级。
随着樱桃西红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亩产时高时低、甜度不一等情况时有发生,“还是得有标准才行!”种植户马腾腾提议。
“标准制定关乎着全镇樱桃小西红柿产业的口碑和发展,必须马上办!”了解诉求后,镇政府当即指导农民合作组织成立了崔家集西红柿行业协会,协同农业农村部门共同参与标准制定。
“我们从茬口安排、施肥方案、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参与标准制定的崔家集镇工作人员李云光介绍,“如在选土方面,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通气良好、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微碱性的壤土为宜。”此外,按照冬暖式和春暖式大棚,规范种植时间后,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种植户的丰收。
耗时半年之久,标准逐渐完善。2021年11月,山东标准化协会正式批准发布《釜山88番茄》《釜山88番茄设施栽培技术规程》两项团体标准,这意味着崔家集樱桃西红柿种植体系化建设有了新突破。那一年,全镇樱桃西红柿的亩产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种植标准完善后,智慧大棚建设提上日程。“我们通过智能水肥一体设施、电动放风系统、电动卷帘系统、物联网系统等新技术,为樱桃西红柿打造了高度智能化的‘优生优产’环境。”青岛柿柿红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永大介绍,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管控园区所有大棚,通过手机远程调控水肥供给,真是更便捷了。
“我们还可以根据数字大屏上温度、湿度等数据参数,实时监控调节,优化种植方案,最大限度从源头上把好产品质量关。”赵永大说,“利用水肥一体化施肥机,将水肥均匀、定时、定量地喷洒在作物生长区域,实现灌溉和施肥同步进行,化肥利用率提高了60%。”
目前,全镇在100余座大棚内安装了智慧农业设备,通过对智慧化技术的综合运用,有效连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农业生产智能化,引领小西红柿整体质量的提升。
好产品创造好品牌。近年来,当地先后推出了“红甲天下圣女果”“赛西施”“厚道人家”等多个不同品种的西红柿品牌。品牌多了,但是对外销售大多各自为战,为了解决品牌多而不大的问题。当地政府整合资源,全力打造“崔家集西红柿”品牌。
“近年来,我们紧抓樱桃西红柿特色产业向好的发展态势,坚持乘‘柿’而上‘育’品牌,谋‘柿’而进‘强’品牌,聚‘柿’而强‘保’品牌,走出了一条以‘红色优品,区域共富,全国名享’为特色的品牌农业发展之路。”崔家集镇副镇长李忠刚说。
通过探索种植体系化、管理体系化、品牌体系化路径,目前,崔家集镇樱桃小西红柿设施栽培大棚总数发展到2600余座,种植面积1.6万余亩,年产樱桃西红柿9700余万斤,年销售收入8.8亿余元,带动村民年增收超6亿元。凭借这一股红色“柿”力,崔家集镇成功获评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10亿元镇。
带来创业机遇
说到创业,当地百姓总是说起鞠炳锦书记儿子鞠朋浩的故事。刚大学毕业的鞠朋浩和女友当时在一家央企任职,鞠炳锦和儿子商量,让他回村做电商。当时做电商的人不多,前景也不明朗。但鞠炳锦鼓励儿子,并承诺兜底。起初的效益并不理想,后来经过研究探索,开始发展物流平台,逐步摸索出了成熟化的运营模式,物流产业一天收入达到1万多元。
人勤地生宝。在崔家集镇,更多肯吃苦、肯钻研的年轻人以小西红柿为“媒”尝试创业。
每天早上七点半,罗萌准时打开电脑,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一般是先查看是否有滞留单,与客服团队沟通售前问题,再就是随时在合作主播群里和各个主播们沟通货量和品质反馈……反正就是围着‘小柿子’打转。”罗萌是崔家集镇农恩蔬菜专业合作社电商运营负责人,是一名电商领域的创业者,说话做事带着一股子年轻人的爽利劲儿。
她告诉记者,合作社从2018年开始“触电之旅”,先后注册了“番小贝”“厚道人家”等品牌商标,以差异化、个性化的西红柿品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目前合作社线上年销售额300万元左右,这个数字不算多,但通过电商平台可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也可以收集消费者反馈一手讯息,相信我们的销售额一定能取得新突破。”罗萌说。
红果缀满枝,红火富农家。在崔家集镇,像农恩蔬菜专业合作社这样以“以柿为事”的合作社有近300家,红彤彤的西红柿,让百姓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小西红柿的深加工产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咱们这一瓶小番茄汁大概需要30多颗小西红柿经过4道工序制作而成,萃取的都是小西红柿中的精华,维生素、叶酸、果胶等含量丰富。”青岛普诺米斯饮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长青说。
从春野到舌尖,种植户的收益如何?董长青表示,“由于原料都在本地,运输成本低,并且采取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保证了品质和产量,同时也保障了种植户的收益。如小番茄汁,原材料小番茄是从当地向阳红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订单式采购的,农户上午在大棚里摘果,中午就能运到加工车间,形成了从种植、收获再到深加工的一条完整产业链。”
“如今,最初的扶贫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共富产业。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巩固拓展相关成果,积极探索并延伸西红柿深加工产业链,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崔家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杰说。
编辑:曹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