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余韵悠长,点燃“好客山东”演艺经济“第一把火”
新黄河  2025年02月21日

新黄河记者:张成地  

2月14日到15日,“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在济南开唱。连续两天的时间,数万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山东,共同狂欢。

演唱会虽告一段落,但不少“刀迷”还没有走。听完山歌游山东成为很多外地歌迷的选择,不仅济南,周边泰安、淄博等地的景区流量也比往日有所增长。对于正大力发展演艺经济的山东来说,刀郎演唱会无疑开了个好头。

今年是山东演艺市场的“大年”,除刀郎演唱会,山东省文旅厅副书记、厅长喻剑南介绍,济南还将举办李宗盛演唱会,烟台举办刘若英演唱会,青岛举办毛不易演唱会,全省计划组织演唱会、音乐节不少于5000场。

将演唱会带来的流量转化为“留量”;把文娱与旅游相互融合发展,产生“1+1>2”的效应。持续打造健康有序的演艺经济,是什么给了山东底气?

演艺经济成“行走的GDP”

近年来,演艺经济逐渐成为竞相追逐的新流量密码。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调研测算,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48.84万场,同比增长10.85%,票房收入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观众人数17618.16万人次,同比增长2.95%。

“演艺经济的火热折射出文化消费习惯的转变。”山东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爱红认为,演出、演唱会等营业性演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高质量的演出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还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引起情感共鸣,同时“明星的参与和粉丝的追捧是民间演出市场火爆的重要因素。”

演艺市场的繁荣向上反馈,同样吸引了政府“下场”,加大支持力度。新黄河记者注意到,全国各地尤其是经济大省已提前布局,推动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

比如,较早布局演艺市场的广东,演出场次居全国前列;江苏提出,各地要简化营业性演出审批手续,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服务,实现演出审批即接即办;浙江正积极发展沉浸式、体验式精品演艺项目,致力于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演体验。

对此,新时代文旅研究院院长、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若山表示,作为策划、组织、协调文艺演出活动的商业行为,演艺经济的火热与“扩大内需”政策直接相关,政府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延长交通运营等配套措施,将演出转化为持续性消费动能,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演出市场繁荣。

去年7月份,山东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的若干政策措施》,在提振文旅消费上,推出了“鼓励各地举办万人以上大型演唱会、音乐节”这一举措。

今年山东将以“百业+文旅”跨界融合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重点培育“演唱会+文旅”消费新引擎,全省计划组织演唱会、音乐节不少于5000场。联动金融机构推出不少于5000万元的消费减免优惠,组织全省1200余家景区,特别是4A级以上重点景区,推出门票减免等170余项优惠政策。

可以说,一场阵容强大、质量高的演出不仅能够有效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使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还通过自身的文化属性来增强城市形象,成为各地拉动旅游收入、带动服务业消费、提升城市流量的新密码,让演艺经济成为“行走的GDP”。

山东承办演唱会的底气来自哪里?

无论是“鼓励各地举办万人以上大型演唱会、音乐节”,还是计划组织演唱会、音乐节不少于5000场,可以预见的是,在山东,演唱会“扎堆”模式即将开启,山东能丝滑地承接这些演唱会的底气来自哪里?

“山东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能够支撑众多演出的举办。”张爱红认为,强劲的经济实力为山东演出市场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文旅资源,如淄博烧烤、曲阜尼山圣境等,吸引了大量游客的体验欲望。

同时,山东很多地方的场馆设施较为完善,如济南奥体中心作为现代化的大型场馆,能够容纳大量观众,且场馆周边的餐饮、商业等设施也齐全,能够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这为大型演出的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刀郎演唱会为例,演唱会期间,两万余名观众从各地赶来,济南通过增加体育馆周边公交线路运力投入、对相关线路进行延时、发放区间车、开通摆渡线及歌迷定制专线等多项举措,为歌迷出行保驾护航。同时,奥体中心周边不少商户也开放了停车场供歌迷使用……

吴若山表示,地理区域的优势也是山东能够大规模发展演艺经济的重要的因素之一,“高铁3小时覆盖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中原地区等,交通枢纽优势显著。”此外,借助深厚的文化基因,“礼乐齐鲁”的历史底蕴与年轻化的音乐节形成反差吸引力。

2024年,济南奥体中心招引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31场,同比增加138%,其中大型演唱会举办了21场;青岛演唱会市场火热,单日双场成为热门档期的普遍现象。从2023年开始,烟台陆续举办过华晨宇日出演唱会、张信哲演唱会等多次大型演出活动,等等。

从发展到繁荣,在一场场实践中,山东演艺产业的“软硬件”得到大幅提升。但是,演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抢票难”“退票费高”等问题,考验城市治理能力。

构建“监管+自律+技术”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约60.8万余家演出经纪相关企业,其中今年已新增注册9.4万余家相关企业。

然而,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乱象。部分演唱会因宣传内容模糊、消费者误解等原因引发退票纠纷;“黄牛”行为虽然受到一定遏制,但仍存在打着“黄牛”旗号进行非法活动的情况;观众对演出形式、产品的多元化追求,存在演出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这对于演艺经济蓬勃发展的山东来说,需要加强规范,更好地应对挑战。

吴若山建议,山东可以从政策端加强对演唱会市场的监管与引导,构建“监管+自律+技术”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政府层面,可出台专项政策,要求票务平台公开库存数据,规范票务销售流程,并设定合理的退票费上限等内容,保障消费者权益;建立演出市场分级管理制度,根据城市规模和消费能力匹配演出阵容,避免资源过度集中。

行业层面,推动成立演出行业自律联盟,制定艺人分级标准和演出定价指导,引导中小城市选择适合本地市场的演出项目,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技术层面,推行实名制购票和人脸识别入场,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防控黄牛,探索动态票价机制,提升票务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文旅竞争力,山东可结合“海洋文化”“孔子故里”等资源,打造差异化主题音乐节,串联演唱会与泰山、淄博烧烤等旅游资源,推出“套餐式”文旅产品,形成“演出+旅游+文化”的全链条消费体验,“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创新相结合,山东不仅能够规范演唱会市场,还能将其转化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具体操作方面,张爱红建议,山东应在保持传统演出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式,如沉浸式演出、互动式演出等,以满足观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提升观演体验。加强对演出制作团队和演出场馆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演出的品质和服务质量。

同时,升级售票、退票平台的服务器与系统,确保在大量用户同时抢票时能够稳定运行。简化购票、售票流程,减少用户操作步骤,提高购票效率。

对于售票,可根据演出场地容量和观众需求,合理分配票务资源,避免票务过度集中或过度稀缺;对于热门演出,可增设预售环节,提前释放部分票务资源,分散购票压力;推出实名制购票机制,减少黄牛抢票现象。对于退票,演出举办单位应设定合理的退票规则,优化退票机制。尤其是大型演出活动,应设定合理的梯次退票收费标准。

上述受访对象表示,山东承办众多演出的底气源于多方联动与跨界合作。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逐步成熟,相信山东的演出市场将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