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崂山区:“博物馆+”激活文旅消费新潜能
新黄河  昨天 14:47

新黄河记者:安仕萍  

从青岛市首家非国有博物馆青岛金石艺术博物馆到获批国家二级博物馆的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从集中展示中外珠宝历史文化的青岛若七珠宝艺术博物馆到年订单额超3亿元的青岛杯子博物馆,崂山区20座非国有博物馆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博物馆+”系列活动激发文旅消费新潜能。同时,政府引导与博物馆个性化发展并举的“崂山实践”也向外界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景:博物馆的功能正从传统的遗产保护,扩展为促进社会包容、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博物馆+馆藏联动”:私家藏品走向全民共享

金石博物馆自然天成的灵璧石《蟠龙》与《犀牛》、杯子博物馆战国时期的印文陶制扑满、龙泉青瓷博物馆G20双耳瓶、爱在古毯博物馆历经上百年风霜的宁夏古毯……在崂山区,这些中小博物馆虽在藏品总量上难以匹敌大型博物馆,但却在“小而美”“小而专”“小而活”方面率先蹚出一条新路。

为了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流动起来,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在全省率先开展“博物馆+馆藏联动”,连续6年打造“博融万家”馆际联展活动品牌,整合全区优质博物馆资源,累计组织主题展览200余场、主旨讲座50余场,实现资源共享、互学互鉴、共融共生和博物馆由“私人珍藏”向“社会共享”转变,让更多博物馆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传统美德、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参与者、见证者,成为青岛一张独特的文化新名片。2024年首次开展青岛&上海双城联展,开启了跨区域、跨维度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推动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

“博物馆+非遗文创”:引领文旅消费时尚

近年来,崂山区鼓励各博物馆深度挖掘各自馆藏的文化资源,研发博物馆文创产品,逐步形成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联动、市场运作,崂山区打造非遗文创从“馆藏品”到“文创品”再到“展销品”的全产业链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瓷器、扇子、珠宝、茶器、地毯、丝巾、观赏石……由崂山区非国有博物馆设计出品的系列文创不断“出圈”,以各类创新形式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人“把博物馆带回家”。其中,青岛若七珠宝艺术博物馆以五月的风、海鸥、珍珠、贝壳、帆船等青岛元素开发了青岛印象系列珠宝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展”,入选首批“山东手造·优选100”企业单位,两度与斐济国家邮政推出生肖纪念邮票。青岛杯子博物馆获得2023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山东省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2024年举办的“山情海韵”崂山区第二届文创设计大赛中,涌现出38项特色文创产品,依托这些产品在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举行的“造物雅集”非遗手造展览,市民游客纷纷打卡参与,成为引领文旅消费的新潮流。

“博物馆+旅游节庆”:跨界融合提高产业价值

跨界融合正在改变博物馆的基因图谱。2024年“秋韵崂山”文旅休闲季中,“见识文博崂山”成为主要板块之一,意味着崂山区博物馆逐渐与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相融合。不仅如此,崂山区通过推出博物时空、见识崂山等系列文博旅游线路,串联奇妙夜、魔术剧、智慧馆等文博旅游新场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激活消费新潜能。

在“元宵节”“沙子口鲅鱼节”“国庆节”及重要节假日期间,崂山区通过举办博物馆+非遗手造市集活动,展示展销非遗手造好物、开展文化下乡与市集等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畅游文博场馆、感受美好生活。2025年举办“非遗贺新春 山海谱新篇”崂山非遗民俗展演活动,通过民俗文化巡演、非遗花灯展示、博物馆非遗新春市集、民俗互动演艺等,联动商超、景区等促消费,吸引游客5万余人,拉动消费50余万元。

通过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旅游节庆”活动,崂山区将博物馆的文化底蕴与群众向往的浪漫旅行完美融合,展示出“诗和远方”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编辑:俞丹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