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以“携手同行,合作发展”为主题的“2025山东国际友城合作交流周”在济南启幕。山东省已同106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建立702对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规模与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此次交流周的举办,再次展现了山东省在国际友城合作领域的卓越成就。
山东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容,得益于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务实创新的举措。一方面,山东始终秉持诚信合作的原则,以真诚的态度赢得国际伙伴的信任。如,山东与新加坡共建科创产业园,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以诚待人、以信立身”的合作理念;另一方面,山东积极拥抱变革,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提升交流效能。从济南举办“济南电商季”,借助数字技术让优质产品“请进来”“走出去”,到青岛市与美国长滩市连续举办五届“青岛——长滩友城大学生笔友交流项目”,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这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探索,不仅使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合作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也彰显了地方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动性,扩大了山东对外交往的广度深度。
山东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容,源自于对外合作的积极态度和行动上的从未停歇。威海市与韩国仁川市共建“中韩(威海)经济合作示范区”,推动中韩产业园形成“研发在韩国、转化在威海”的协同模式。这种基于产业契合度的合作模式,不仅让友城之间构建起“技术输出+产能合作”的双向通道,让合作之路越走越宽,也体现了地方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特价值,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山东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容,更来自于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深化。从东营打造“黄河入海、生态东营”对外传播品牌,在多国设立尼山书屋,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到烟台相关团组赴韩国群山市参加新万金国际马拉松比赛10余次,与群山市足球协会定期互访、共同举办足球比赛,交流人数达200余人,再到韩国LG幼少年足球队多次到山东鲁能泰山足球学校进行足球技术交流,在潍坊共开展32场足球友谊赛……这种文化交流及交往,既提升了文化交流的时效性与覆盖面,又培育出稳定的民间交往纽带,让齐鲁文化通过文化展览、文艺演出、学术交流等活动,在友城广泛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数据显示,以友城为桥梁,对外建立了近5000对友好学校、医院、媒体等,与友城互办文化展、推介会等文化交流活动600多场次,开展友城外宣活动180多场,在20余个友城建立了“尼山书屋”和“山东之窗”。这不仅为友城之间的合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山东力量。
山东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容,促进了民生、民心更加相通相连。持续深化友城间教育、医疗、养老、科技等民生领域合作,使友城合作成果不断惠及两地人民,始终是山东友城合作的优先方向。通过友城引进的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和红富士苹果、布尔山羊、澳大利亚肉牛等新技术、新品种,至今仍被广泛应用;通过友城推进建立的1200多对友好医院、学校、企业、组织等,极大增进了交流互鉴,促进了民生福祉。特别是先后成立的“山东省——韩国京畿道高校合作联盟”“山东——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高校合作联盟”“山东省——东盟教育联盟”等多个教育联盟;与巴伐利亚州成立中德高校合作中心,实施赛德尔基金会南张楼土地整理项目;与加拿大魁北克省、澳大利亚南澳州开展医养交流合作,等等。这些有温度、见实效、增进跨国情谊的民生举措,构筑起民心相通的坚实根基,使双方交流更加真诚、合作更加默契。从经贸往来到文化交流,从技术共享到人才培育,山东与各国友城的互动已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化格局。
从黄海之滨到莱茵河畔,山东的友城合作实践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为地方参与全球治理提供范本,更印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伟力。此次“2025 山东国际友城合作交流周”,描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新图景,不仅展现了山东省在国际合作领域的深厚底蕴,更凸显了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示范作用。通过交流周活动,在友谊与合作的道路上,架起国际交流更为便捷的“金色桥梁”,使友城之花结出更多合作之果,必将让“走在前、挑大梁”的山东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文/林伟)
编辑: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