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张成地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
9月4日至5日,“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德州,了解德州市政协在推动“两河牵手”工程,挖掘黄河、大运河两河文化等方面所做的政协贡献。
贯通黄河、大运河
对于德州来说,“两河牵手”工程无疑是近年来的一件大事。
去年,德州市抢抓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和山东“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机遇,正式实施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贯通工程,即“两河牵手”工程。
市政协委员、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马兆会介绍,该工程长约130公里,纵跨德城区、武城县、平原县、禹城市、齐河县5个县市区、18个乡镇,途经减河、沙杨河、马颊河、潘庄引黄总干渠等重要河流及干渠。
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现场
将一条自然形成的河流与人工挖掘的运河贯通,想象力十足,同样面临着挑战性的难度。
“‘两河牵手’工程南北线路长、涉及工程面广,所以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马兆会说,如马颊河段治理,将河道由100左右拓宽至150—170米,新建小王庄桥、5个特色大泵站,55个小泵站等一系列水工建筑物。不但扩大了输水流量,而且增大了行洪断面,将防洪能力提高到了50年一遇。
记者了解到,早在20世纪80年代,黄河和大运河在我市就已实现水系相连,但在道路空间上,却一直缺少一条连接两河的“主动脉”。去年,德州市集中力量通过打通、整修、拓宽、完善,实现在道路空间上连接黄河和大运河。该项目2023年3月正式启动,同年10月底,齐河、禹城、平原段实现贯通;同年12月,马颊河段、沙杨河段、武城段完工,全线连通仅用时10个月。
平原县“网红桥”明月廊桥
如今,130公里路网建设全线贯通,万亩生态廊道全面建成,部分节点及驿站建设有序推进,“两河牵手”工程初步搭起框架。
政协搭台,委员唱戏
“两河牵手”必然会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在文化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纵深空间。
“在‘两河牵手’工程前期,德州市政协用提案的方式积极推进了工程进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德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德胜介绍,围绕德州“两河牵手”十大工程,德州市政协在城市历史文脉挖掘和重塑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他们已经出版了《德州运河文化三部曲》,记录了德州大运河历史文脉。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德州市两会期间,不少政协委员也围绕“两河牵手”带来了提案。比如,德州市政协委员、德州市博物馆业务行政主要负责人张嵘带来了《关于黄河大运河两河文化统筹发展,打造德州特色地域品牌》的提案。
她建议,要深入挖掘两河文化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扩大两河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利用黄河大运河空间并行,文化叠加的双重地缘优势,全面地打造两河文化相互赋能的德州品牌,以此来推进两河文化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在德州,凡是召开有关运河、两河牵手工程相关重要会议,必会有德州市政协委员参与。”王德胜颇为自豪地说。
“两河牵手”,以面带全
目前,“两河牵手”工程已入选山东省旅游风景道,获评国家乡村旅游精品路线、黄河国家风景道典型段等,成为德州新的城市名片。同时,“两河牵手”工程的日渐完善,也带动了文化活动更加繁盛。
座谈会上,德州市政协委员,德州宏曲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德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刘永涛介绍,2023年,他和德城区两名政协委员作为牵头委员,在市区两级政协的指导下,成立了“运河文华·界别同心汇”,共联系市区两级政协委员15人,以主城区街心公园“繁露园”为载体、以大运河文化为依托、以非遗项目为核心、以界别群众为受众广泛开展活动,可以覆盖繁露园周边居民两万余人,效果显著。
德州窑红绿彩作为一种特色陶瓷艺术,其技艺开创了中国釉上陶瓷彩绘的先河。一直以来,德城区政协委员,德州窑红绿彩手工艺匠人刘宇带领团队致力于将这一传统陶瓷彩绘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发言中,她表示,“在政协履职方面,我积极参与了“运河文化·界别同心汇”创建工作,同时,作为团队一员结合本职工作,通过政协平台,团结带动界别群众参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据了解,今年刘宇带领团队共接待美国、越南、泰国、斯里兰卡等国青年、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省内外中学生、各企事业单位人员近万名,通过参观、体验形式,不仅弘扬了德州窑红绿彩的独特魅力,也提高了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德州市政协委员,山东匠派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郑泽龙则结合从事的领域,组织发起了“两河牵手网红走单骑”等一系列网络话题的传播活动,成功引领了上百人次的网络大V参与到这些话题的讨论与传播中,极大地促进了公众对德州文化的深入了解与广泛关注。
编辑:孙菲菲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