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李巧妹
1月28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岁末除夕,家家正为农历新年做着“冲刺”准备。从淄博张店驶向博山的公交车一路向南,上上下下的乘客似乎拥有某种默契,即使路途遥远,也不再觉得时间漫长,无论哪里下车,在大家心里,下一站,过年。
从车窗向外望去,沿途大多门头房拉下卷帘门,不再营业。蜿蜒的公路与远处群山相映,几日前的降雪在山坡上藏了点冰雪痕迹,仿佛也是为烘托过年气氛“贡献”一点点缀。不过这样的清冷,时不时随着车辆驶近大集而被打断。行人、电动自行车、公交车、小轿车挤满大集附近两旁道路,鸣笛声与商家的叫卖声相互交织,过年的紧凑感更加强烈。
从八陡镇下车,抬头望向湛蓝的天空,感受一番刺骨的风,走几百米就到了八陡大集。周边的村民大包小包带着年货正往家走,刚到的赶集人则将车辆停放在文姜路两侧,沿坡向下走,在集上慢悠悠逛了起来,蔬菜、水果、卤味熟食、干货、锅碗瓢盆……正等待每一个赶集人。
“有核的3元,无核的5元。”69岁的门师傅正在向围过来的人介绍冰糖葫芦的价格。一个小推车上载有一个小木箱和纸箱,还有一个编织筐,这是门师傅赶大集的家当。红彤彤的山楂被糖浆包裹,一串串摆在一起,让年轻人忍不住扫码购买,孩子拉住大人衣角示意想吃。“卖了三十多年,每年都是除夕卖到(正月)十五。”还不到上午11点,门师傅的存货已经所剩无几,“年前最后一天也就卖一上午,卖完就回家过年了。”
“砂糖橘四块五、香蕉两块八”“韭黄炒鸡蛋,过年必备菜”,蔬菜、水果的摊位前是大集上人最多的地方,商家一边吆喝,一边称重,忙完这个集,他们也将迎来一年当中难得的休息时光。相比之下,卖肉的陈大哥似乎更加悠闲,“今天是年前最后一天,买肉的少了,前几天大家基本已经备好货,今天卖不完,我们就留着自家过年吃。”尽管买肉的人相对较少,陈大哥依然坐在摊前,等待每一位问价购买的人。
刘大爷脖子上挂着单反相机,右手持运动相机,边买边拍摄,“这不最后一个年集了嘛,我们回老家正好逛逛,拍下来记录一下。”在他的镜头里,有一家卖熟食的摊位挤满了人。香肠、春卷、汆丸子……博山极具代表性的几个菜品正经过挑选、包装、称重,从商家手里向买家的年夜饭餐桌“转移”。隔壁丁月华和丈夫的摊位上既有萝卜丸子、咸菜,又有年糕、甜饭。“这个甜饭是我们一家人共同制作,纯手工用料足,但有些费时,一天只能做一百来个。很多认识的人都来找我们买,6元一个,10元两个。真空包装,能留十几天。”丁月华介绍道。
“黑米的一个,白米的一个。”一位阿姨一边告诉丁月华,一边从口袋掏出零钱支付。她说,过了腊月二十,家里就已经陆续准备年货,今天出来赶集看看还有什么需要买的,也为今晚的年夜饭再添几道菜。“甜饭寓意团圆、圆满,孩子常年在外,他们回家过年,我和老伴儿就图这个团聚时刻,把这个加到年夜饭里。”
临近中午,太阳高照,温度稍有升高,大集上的人却逐渐稀少,商家们陆陆续续收摊,赶集购买年货的乡亲们也正慢慢走出大集,等待夜幕降临,今天采购的收获将登上各家年夜饭的饭桌。下一次赶集,将是新一年的开始。
摄影:李巧妹 剪辑:梁明星 编辑:王乐涛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