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壮武村党委书记王德生忙得不亦乐乎。刚刚归仓的丰产小麦很快销售一空,换茬种植的新品种玉米苗也长势喜人。
壮武村位于即墨西部,桃源河流经此地,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前些年,却因村民外出务工等原因导致部分耕地撂荒。王德生带领村集体以党组织领办的形式,成立春秋永旺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村民的1600余亩低效利用耕地打包流转,并将多余的沟、渠“化零为整”,进行“连片成方”改造和集约化、机械化作业,提升耕种效率,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共富公司”一体化发展路子。
“我们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获得租金的同时,还能就近到种植基地务工,农忙时每月可以增收3000元到5000元。”村民王祖臣笑言。
“收益看得见,村民顾虑就少了,慢慢都来签地入股了,合作社流转土地达到3000多亩。”2023年,村集体在合作社基础上,注册成立“壮武村绿色农业科技共富公司”,流转后的土地由共富公司统一管理经营。王德生说,“有了共富公司这个平台,我们增强了对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的吸纳能力,去年还建成了集技能培训、农机配套、农资供应、粮食烘干仓储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运营中心,自己包地的农户可以享受到公司统一的资源服务,省心又省钱。”
想进一步提高亩产经济效益,就必须稳产、增产。为此,村庄引进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绿色增粮生产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和青岛市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并与高校院所合作,聘请专家开展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指导,落成小麦、玉米良种繁育试验基地,2024年,粮食产量突破1000万斤,成功实现“吨半粮”目标。今年夏收,经过市农业部门专家组现场实打实测,核心试验区小麦亩产达到886.9公斤,刷新了青岛市小麦单产纪录。
如今,55岁的王德生头发已然花白,谈起村里的变化,他满是自豪,“我们村已培育了5个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年销售粮食近1400万元,村集体实现增收260万元,辐射带动30多个农户和200余名村民增收300余万元。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劲头”。
编辑: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