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至今,由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办,山东省康复医院、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联合承办的“走基层、送康复”志愿服务行动,深入菏泽、滨州、淄博、潍坊、聊城5市的13个县市(区),推动实施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疾病致残防控、伤害致残防控、康复服务促进五大行动,我省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等25项主要指标均提前或按进度达标。截至目前,该行动为600名特需儿童提供康复服务,省康复医院77名儿童转入普通学校,融合率达43.6%。
拥抱差异,适性而教。帮扶符合条件的脑瘫患儿家庭了解政策细则,及时申请救助。我国脑瘫发病率约1.8‰-4‰,每年新增4-5万患儿,他们不仅面临行走、自理等困难,还可能承受心理压力与歧视。医生看的是“病”,有明确的治疗周期和指标;但儿童康复看的是“成长”,尤其是孤独症、脑瘫、语言障碍的孩子,他们的进步像蜗牛爬行,可能一个简单的发音,就要练上几个月。儿童康复的患者群体特殊,年龄从一岁到十几岁不等,病情复杂多样:有的孩子无法与人对视,像个小木偶一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孩子能跑能跳,却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走基层”专家团系统评估:从语言理解能力到社交互动意愿,从认知水平到情绪反应。该院“整合康复”为特需儿童制定了个性化训练方案:从口腔肌肉按摩到单音节发音,从词语组合到简单对话。康复训练中,老师握着患儿的手,一起感受喉咙的震动,一遍遍地示范:“跟我学,‘妈妈’……”儿童康复容不得半点马虎。评估师的一个判断,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必须用最专业的评估,给孩子最精准地干预,这是“特教人”的责任和爱心使命。
“用爱点亮希望”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康复训练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当做艺术品“精雕细琢”。要尊重孩子的节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需要特别关爱理解。你急,他就更怕,进步反而更慢,儿童康复形成了温暖而专业的氛围。特教老师、“整合康复”师,都习惯了“蹲下来”与孩子交流,用孩子们的视角看待世界。他们会记得每个孩子的生日,会在训练间隙陪孩子玩一会游戏,会在家长焦虑时递上一杯热水、说一句“别担心,我们一起努力”。“特教人”都怀揣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用专业对抗病痛,用耐心陪伴成长,让每一个特教儿童的生命之花,在慢节奏的呵护中都能挣脱束缚,舒展属于自己的独特芳华。
精益求精,打造标杆。宣讲普及“好政策、新技术、智辅具、大专家”是群众享有高质量健康生活的基石,为此,该院组织专家团开展爱心“走基层 送康复”公益筛查行动,为符合条件的18岁以内肢体畸形患儿提供免费诊疗服务。每到一地,专家耐心询问患者病史,细致检查身体状况,针对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开通转诊绿色通道,确保“老、弱、病、残”得到及时优质康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残疾,如糖尿病足导致截肢、脑卒中导致偏瘫等。科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药物只能治病,饮食才能养生。提倡“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的养生理念,是做好慢病管理、防残减病有效途径。其中,患者因长期重度僵硬性马蹄足导致足部畸形、活动严重受限,每一步行走都伴随剧痛。面对复杂病情,该院骨科专家团通过精准评估、微创松解、矫形重建、康复护航制定个性化阶梯治疗方案,患者最终实现从卧床到独立行走的蜕变。从“马蹄”到奔跑,彰显省康在足踝畸形矫治领域的领先水平。省康技术为基,攻坚疑难,重塑生命步伐,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
公益行动是山东省康复医院践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缩影。看着孩子们走出这里,顺利上学、健康长大。这是“特教人”的心愿,亦是所有康复医者心中的夙愿。那些稚嫩的笑容,不仅是对他们付出的最好回应,更是照进生命幽谷的暖阳,让这份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劲的事业,始终涌动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在这场爱心接力赛中,我们见证了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地生根,更见证了医患携手对抗疾病的动人篇章。他们的故事,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希望长卷,在守护生命的征途上,永远向着光的方向延伸。
编辑:杨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