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9月16日,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也是“标志性产业链上的临沂好品”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发布会上,临沂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能源中心主任李晓峰介绍,近年来,临沂市坚持应用、产业“双轮驱动”,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等赛道,全力构建更具活力、更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标志性产业链,不断打造新引擎、布局新经济,走出了一条沂蒙革命老区“红绿兼映、绿产相融”的发展之路。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达160余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50亿元、同比增长约7%。临沂的新能源发展经验成为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新能源应用方面,临沂始终走在前列。全市新能源装机保持高速增长,装机占比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全市光伏装机保持全省前3,分布式光伏电站总数全国地级市第1、装机总量第2。临沂是全省抽水蓄能重点城市之一,已经形成了运行1座、筹建1座、纳规1座的梯次布局。中核郯城、国电沂水等5个新型储能电站实现并网,7个大型独立储能电站正在布局。争取了国家“千家万户沐光行动”试点4个,数量全省第1、全国第2;争取省“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4个,数量全省第1。
——新能源产业方面,快速成链成势。充分发挥临沂石英砂资源和物流优势,瞄准光伏技术换代窗口期,坚持“光储氢输充”一体化发展,先后落地了曜灵时代、欧圣达、国华金泰、上海电气、中节能太阳能等大批新能源企业,陆续建成了光伏、锂电储能产业链条,加快打造河东、兰山、郯城等多个新能源产业园区。总投资78亿元的全国最大、省内首个国华金泰光伏玻璃项目实现投产;总投资59.4亿元的中节能太阳能光伏智能制造项目即将投产;总投资40亿元的江苏超电动力电池项目落地沂蒙新质产业园。
——发展生态方面,不断完善要素。秉持“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的理念,让人才站稳C位。推出“人才公寓免费住、科创园区免费用”等多项人才扶持政策,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引进一批全职院士团队落户临沂,邀请130位国内新能源领域高端人才建立了“临沂市新能源高端智库”。拥有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44家,每年可输送高技能人才4万人。拥有24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成立了首家市级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建成了全省首个市级“绿电绿证交易服务站”。建立50亿元“双碳”产业引导基金、50亿元长三角基金、10亿元氢能创投基金,助力新能源产业链建设。
临沂的新能源,有充足的产业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越的营商环境,是一块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热土。
一方面,临沂有“条件优越、储量充足”的产业资源。绿电资源优越。全市年风电发电时长2000-3000小时,年光伏发电时长约1200小时。电网规模居全省第3位,拥有“一交一直”2座特高压落点。正在加快建立园区、企业“风光储充”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保障质优价低的绿电供应。物料资源充足。年产生物质超过1300万吨。工业副氢超过20亿立方米,未来将达到40亿立方米。境内建成中俄东线等国家长输油气主干管道11条,天然气年供应能力500亿立方米,能够重复保障新能源产业发展。矿产资源丰富。全市有84种矿产资源,白云岩储量约4.7亿吨,全国第1;石英砂储量约7.3亿吨,全国第2,有“中国硅砂之都”称号;钛铁矿储量约7.5亿吨,锂、镍、锰、铜、铝等重要原材料来源有保障,能够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材料支撑。
另一方面,临沂有“丰富多样、潜力巨大”的应用场景。有北方最大的新能源物流场景。临沂物流承东启西、呼应南北,600公里当日到达、1500公里次日到达、3000公里3日到达。全市现有物流车辆74.9万辆,包括载货汽车49.2万辆、重卡16.7万辆,每年将可更新替换2000辆以上,公共充电桩需求超过10万个。未来,随着低空物流发展,低空物流场景将更加广阔。有潜力巨大的储能应用空间。全市新能源装机高速增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046万千瓦,工商业电网调峰储能需求超过300万千瓦,储能发展空间巨大。有种类丰富的氢能应用场景。氢交通方面,已经开通了全省首条氢能专线,未来有通达全国每个城市、每个港口的物流线路。氢冶金方面,世界首条纯氢冶金中试线运行成功,有1400万吨钢铁产能等待绿色转型。氢化工方面,有链条齐备的化工产业基础,绿色氢氨醇即将迎来巨大市场。
下一步,临沂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认真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新能源“产业+应用”双轮驱动,加快建立新型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发挥新能源绿色降本属性,以新能源赋能新制造、新动能,聚焦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实施光伏固基、储能强链、风电优选、氢能领跑“四个行动”,大力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全面打造新能源标志性产业链。到2027年,基本形成上中下游贯通的产业链条,光伏等行业产能利用率明显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63%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达到18%左右;打造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园区、企业,统筹绿电资源支持企业发展,基本实现全市能源数字化、智慧化。
编辑:孙菲菲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