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举办2025年盐碱地农作物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观摩培训活动
新黄河  6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郭梦桐  

9月24日至25日,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开展2025年盐碱地农作物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观摩培训活动。项目组赴惠民县、阳信县、滨州市滨城区及东营市河口区、垦利区、农高区等6县区7个试验示范基地,对不同轮作制度提升盐碱地地力及综合生产能力研究与示范等9个子项目实施进展开展集中观摩。

在惠民县的一处试验田边,一片金黄的耐盐碱玉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技术人员正操作无人机,认真观察着玉米片区的长势好坏。现场一位年轻技术员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盐碱地小麦、玉米叶部主要病害低空无人机识别试验,我们利用低空无人机光谱设备采集小麦玉米的光谱数据,能通过颜色清晰辨别玉米长势的不同。”

在滨城区的一个盐碱地多元改良与应用试验地,地里的葡萄与玉米长势喜人。一位正在查看植株情况的当地农技人员介绍说:“我们正在试验新的土壤调理剂,作为对照组没有使用调理剂的土地长势明显不如实验组,调理剂有效规避了盐碱地对作物根系的直接胁迫。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都上来了。”

今年以来,9个子项目聚焦盐碱地多元改良与农作物生产高效利用技术,涉及研究推广玉米、小麦、菌草、蔬菜、食用菌、果树、中药材、水稻等8种农作物13个品类200余个品种(系)的耐盐碱品种筛选、盐碱地栽培试验与配套技术集成示范,同时开展不同轮作制度地力提升、低空遥感智慧植保、盐碱地土壤多元改良等相关领域研究与集成示范,分10个课题(子项目)同步实施,除盐碱地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治技术项目和秋冬茬设施番茄项目外,其他9个项目预计年底完成。

据悉,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自2023年开始,连续三年组织实施“盐碱地农作物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为主,利用多种作物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解决方案,先后在东营、滨州、泰安、济宁、菏泽等地的中轻度、重度盐碱地开展了大量的作物栽培及土壤改良提升试验示范,涉及粮食、蔬菜、棉花、中药材、油料、食用菌、水果及菌草等耐盐优势作物等9大类作物近20种农作物,征集了番茄、菊芋、芦笋、碱蓬、棉花、大豆、葡萄、梨、桃、甘薯、中药材等300余个作物品种,试验筛选适宜推广的盐碱地栽培作物优良品种50余个。研究制定盐碱地质量提升解决方案,示范推广了一批盐碱地农作物绿色高效关键生产技术,探索集成盐碱地农作物高质高效种植模式13套,制定技术规程或标准20余项,培训人员1500多人次,申请相关专利20余项,撰写相关论文或专著20余篇。

实现了盐碱地土壤提质改良、农作物产品提质增产、技术生态绿色、模式优化高效,技术方案和集成示范样板可复制、易推广、效益高的目标,有效提高盐碱地农业综合利用效能,助力提升黄河三角洲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提供动能支撑。

在观摩活动中,各项目组在田间生产现场,详细介绍项目研究推广具体情况及项目预期成效,参训人员实地观摩学习了各项关键技术和种植模式,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实地咨询,了解了多项盐碱地综合利用解决途径,开阔了视野,切实增强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意识,提高了盐碱地生态改良与综合利用的能力。记者通过观摩了解到,各项目针对盐碱地农业综合利用瓶颈技术问题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示范,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会继续在试验研究、技术集成、总结提升、推广应用上下功夫,确保取得更多实效。

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项目牵头人及项目领导小组成员、技术骨干人员,滨州市、东营市及有关县(区)农业农村部门有关负责同志、相关农技人员、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等参加活动。

摄影:郭梦桐  校对:汤琪  编辑:刘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