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因地处大运河中枢区段和至高点的特殊地理位置,“南控江淮,北接京畿”,元明清三朝均在此设立治理运河、管理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当“双循环”新动脉向内陆延伸,当“双碳”战略的船头犁破旧局,济宁正以港产城融合发展之势,书写“运河之都”的新时代风貌。
济宁拥有丰富的内河航运资源。济宁港作为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规划航道47条,总里程1100公里。其中,京杭大运河主航道210公里均为高等级航道,占山东全省80%、京杭大运河25%,在沿线通航13个城市中居第1位。

江北最大的内河港口济宁港航梁山港 摄影 陈天宇
过去五年间,自济宁市委市政府作出“全力打造北方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的决策部署后,以济宁能源为主体,以梁山港为龙头的济宁港航发展集团整合全市港航资源,将千年运河升级为“智慧航道”,让煤码头蜕变成“零碳港”,推动“黄金水道”奔涌出新的“产业增量”。
这座京杭大运河通航河道最北端的城市,以国家战略为帆、省级规划为桨,正全速开启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新航程。
绿色转型重塑大运河航运基因
一条船的能源革命
深秋清晨,京杭运河济宁段薄雾氤氲,90米长“济宁港航9001”船从济宁港航龙拱港启航,标准集装箱装载的4000多吨焦炭将于7天后抵达江苏常州,再满载铁矿石等物资返航济宁。“别小看这一来一回,碳排放少了15%,往返船期却更短了!”拥有28年驾龄的船长杨永军摸着崭新的仪表盘笑言,“过去开柴油船,噪音大、有异味,现在分区明确、家电齐全,就像住进了‘移动河景房’。”
这艘京杭运河上目前最大尺寸的LNG动力船,由济宁能源集团联手武汉理工大学研发,不仅船阻低、能效高、质量轻,其搭载的2台LNG发动机,还使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降低90%以上,重新定义了内河航运的“绿色标准”。

新能船业厂区 供图 济宁能源集团
船型革命只是序章。济宁能源集团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船体联合车间的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与激光切割机协同作业,正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182TEU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船——这是中国制造的纯电内河船首次拿下“出海”订单。“沙滩造船、手工焊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新能船业联合车间主任王亚锋介绍,从船体焊接到涂装舾装,智能生产线实现了全流程绿色化、标准化。
目前,新能船业已具备2000-5000吨级内河新能源船舶批量化建造能力,累计签约船舶订单168艘,今年已开工建造新能源船舶86艘,交付39艘,其中紫金矿业集团坦桑尼亚项目船舶订单4艘,法国达飞海运船舶订单1艘。
从“人拉肩扛”到“云上调箱”
一个港的智慧升级
如果船舶是“水上列车”,港口就是编组站。
济宁港航龙拱港,这个昔日装卸煤炭的小码头,如今已成为全国首家内河全流程无人化集装箱作业港。
走进龙拱港,自动化场桥吊具、无人集装箱卡车有序作业,放眼望去,繁忙景象中难觅人影。在远程控制中心内,岸桥司机张涛盯着屏幕,熟练地操作手柄,精准调配着数百米外的自动化岸桥,抓箱、起吊、落位一气呵成,“以前用传统吊车,一天下来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现在我自己能同时操控4台场桥,2分钟就完成一次收发箱,效率比三年前翻了快一倍!”

济宁港航龙拱港 供图 济宁能源集团
“秘诀就是数字孪生技术。”济宁港航龙拱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亚林说道,5G无人集卡在港口穿梭,对位精度可以达到2cm以内,停车对位仅需5秒;堆场自动化、岸桥远程操控等环节效率提升40%,船舶平均待泊时间大幅缩短。
智慧升级更重构了“公铁水”立体交通网。作为京杭运河与铁路动脉的连接枢纽,龙拱港以“多式联运”为突破口,铁路专用线直连新菏兖日铁路,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无缝对接,形成“运河—铁路—海运”三位一体运输体系。“铁水联运”智能调度系统让全程可视化、零滞留,陕西煤炭经铁路抵港后转运河运至长三角,运输成本仅为铁路的1/3、公路的1/7。
截至2025年9月底,龙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5万标箱,提前3个月突破去年总量。
港产城融合赋能产业新生态
一座城的乘法效应
港口效率做“加法”,产业联动做“乘法”。
济宁港航梁山港,江北最大的内河港口,京杭公铁水多式联运的一颗“港航明珠”。山西煤炭乘瓦日铁路而来,一边存入亚洲最大跨度钢结构封闭式储煤棚,一边可沿运河直抵长三角;包钢、河北钢铁的钢材到港后,经加工直接配送到本地企业,再通过运河向南辐射。这种“港产联动”的磁场效应,正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
“前港后厂”模式的优势在钢铁领域率先显现。山东京杭智慧新钢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了临港国际智慧制造产业园,正依托运河与铁路交织的“丰”字型物流大通道,崛起为江北百亿级港产城融合示范区。智能化生产与港口水运能力深度互嵌,向上,通过铁路与公路网络覆盖周边300公里货源地;向下,借助京杭运河连接长江经济带港口群,实现成品快速出海。
临港国际智慧制造产业园打造的“临港共享加工中心”依托“5G+互联网”技术,采用“线上预约+线下服务”模式,为钢结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从钢材下料、切割到锻压、成型的全流程初加工服务,大幅缩短下游企业的生产周期。从单一的钢材贸易,到全链条的港产城融合,最终培育出“港—产—城”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融汇数易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 摄影 陈天宇
数字平台则让产业联动突破空间限制。融汇数易平台整合济宁能源集团“港、贸、船、产、建、融”全链条资源,通过大数据与技术实现“一单制”全流程服务,正成为大运河上的“大宗商品服务中枢”。“客户不用到港口,直接在融汇数易平台上操作即可。不仅能看到价格和质量,物流全过程的监控数据也全部交给客户。”山东融汇物产集团有限公司物流事业部副总经理刘孟瑾说。今年以来,融汇数易平台已经上线800余家中小企业,交易额达690余亿元,交易量近5033万吨,累计发运2400余万吨。

济州粮食产业园 供图 济宁能源集团
产业协同的涟漪持续扩散。俯瞰济宁济州粮食产业园,14栋平房仓、10栋浅圆仓、3座食用储油罐与扩建项目构成一片“筒仓森林”。近年来,济州粮食产业园积极融入国家“北粮南运”大通道,独创“前港—中仓—后厂”模式利用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优势打通粮食运输通道、降低物流成本,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物流信息实时监控、精准调度,打造“运河第一粮仓”。
“以港聚产、以产兴城、港产融合”的乘法效应,推动济宁港从装卸港跃升为物流港、贸易港、产业港。今年1-10月份,济宁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8199.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4.2万标箱,同比增长41.7%、109.8%,稳居山东省内河第一位。
内河航运中心建设赋能区域发展
一纸蓝图的战略使命
国家交通强国、航运强国战略的实施,在新时代为济宁赋予了新的机遇、新的使命。2025年6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会官宣,内河航运上升为省级战略,济宁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更明确其“核心内河港”定位。这背后,是济宁对国家战略的精准承接与省级部署的高效落地。
2023年6月《山东省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把京杭运河(黄河以南山东段)打造成鲁西南高效对接长三角地区的黄金水道”,配套的资金、要素保障政策同步跟进,为济宁运河航运发展注入“新活水”。
从2020年组建港航发展集团,到2022年成立现代港航物流发展指挥部,再到2023年出台《关于加快实施现代港航物流战略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济宁以“顶格推进”姿态落实战略部署。

临港国际智慧制造产业园 供图 济宁能源集团
通过修订《济宁港总体规划(2035年)》优化“一港八区”布局,颁布全国首部大运河岸线保护地方法规,创新“济港通”智慧监管平台,济宁将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360公里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贯通鲁西南,布局9个多式联运港口,建成5个铁水联运港、5条疏港铁路线,形成辐射“一带一路”,联通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的“丰”字型物流大通道。
根据济宁内河航运发展蓝图——济宁将全力推进高等级航道畅通、临港产业突破、物流贸易跃升、绿色智能转型、运河文化传承创新“五大工程”,建设“三个亿吨级港口群”,打造“七大百亿临港园区”,把济宁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中心、公铁水空衔接的多式联运中心、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中心、具备全要素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服务中心、绿色智能化的船舶制造中心等“五个中心”,以“5375”思路布局推进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
济宁“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目标,远不止唤醒一条航道,而是举全市之力、乘战略东风重构新时代运河生态。济宁用新能源船舶响应“双碳”战略,用多式联运服务“双循环”格局,推动港口由“过路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不断提升“运河之都”品牌的含金量。
千年运河,曾见证济宁明清“漕运万艘、舳舻千里”的繁华。如今,济宁扬时代新帆,奋楫潮头,让古老水道以现代航运之姿接驳世界。
编辑:曹梦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