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978次失败铸就99%的口碑 22位听障匠人以非遗技艺叩响就业之门
济南日报·爱济南客户端   8小时前

在齐鲁大地的传统工艺版图上,一处特殊工坊正绽放别样光彩。无声工匠工作室里,22名听障员工以壶为纸、以手作笔,将济南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金镶技艺与现代工艺美学融合,在传承千年的紫砂壶文化中,开辟出一条助残就业的创新之路。他们用指尖的温度打破无声的壁垒,以精益求精的匠心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让非遗技艺在特殊群体手中焕发新生机。

初心如磐:一次邂逅点燃助残薪火

2021年,在山东特殊教育学院举办的建党百年活动现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天臻被眼前一幕深深震撼:一位听障学生用手语深情演绎对祖国的热爱,台下陈列的学生手工作品更是技法精湛、创意独特。“这些孩子虽然听不见世界的声音,却有着细腻的艺术感知力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姚天臻回忆道,“那一刻,我萌生了为他们搭建就业平台的想法。”

作为金镶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天臻深知传统工艺传承面临的人才断层困境,也敏锐察觉到听障群体在手工创作领域的独特优势。经过一年半的筹备,2022年底,无声工匠工作室正式成立,首批招收12名特教学院毕业生。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更加严峻——沟通障碍成为横亘在面前的“拦路虎”。

“他们的语言逻辑与常人不同,简单的‘你吃饭了吗’,在他们的表达中会变成‘饭吃了吗你’。”姚天臻坦言,教学初期,由于无法准确传达工艺要求,三个月内978件作品因操作失误损坏。就在团队濒临放弃时,一位听障员工制作的金镶玉茶壶成功出炉,这件凝聚着汗水与坚持的作品,成为支撑工作室继续前行的精神支柱。

匠心育人:双向奔赴培育非遗匠人

为破解沟通难题,工作室探索出“三维教学法”:开发手语教学体系,将复杂工艺分解为可视化动作;运用智能翻译软件辅助沟通;制作详细图文教程,通过步骤演示让技艺传授更直观。同时,工作室针对听障员工特点,建立起人性化管理机制——承诺工资当月30日前发放,全额承担社保费用,用实际行动消除员工后顾之忧。

在“传帮带”培养模式下,听障员工的技艺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独立完成复杂工艺,他们用专注与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目前,工作室已形成金镶玉、手工壶、彩绘陶瓷、手工拓印技艺四大核心产品线,20余款单品在京东、天猫、唯品会等电商平台成为爆款,客户好评率高达99%。

员工吕承明的成长故事极具代表性。这位从上海来济的听障青年,在工作室的培养下,不仅掌握了精湛的金镶玉技艺,更考取了国家级中级工艺美术师职称。“我们不仅要让员工获得稳定收入,更要帮助他们实现职业价值。”姚天臻介绍,工作室通过“个人品牌+非遗技艺”的模式,为员工打造专属IP,让他们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收获社会认可。

守正创新:非遗传承赋能社会共融

在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工作室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与山东特殊教育学院合作开设“金镶玉茶器定制班”,将企业培训前置到校园,实现“入学即入职”的精准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既保留非遗技艺的传统内核,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让作品更贴合市场需求。同时,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基本形成了公司+学校+科研的生产模式。

“听障员工在创作时表现出的专注力和耐心,往往能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姚天臻展示着一件手工紫砂壶,壶身的金镶玉图案细腻流畅,每一处细节都彰显匠心。这种差异化优势,让工作室的产品在竞争激烈的紫砂市场中脱颖而出。

如今的无声工匠工作室,不仅是就业创业的平台,更成为促进社会共融的桥梁。曾经自卑内向的听障员工,在收获职业成就感的同时,逐渐建立起自信。“未来,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稳步扩大规模,让更多听障人士在非遗传承中实现人生价值。”谈及发展规划,姚天臻信心满满。在政策支持方面,当地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超比例安置奖励等措施,为工作室发展保驾护航。这些暖心举措,让特殊群体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从最初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成果斐然,无声工匠工作室的实践证明:当非遗传承遇上助残就业,不仅能为传统工艺注入新活力,更能为特殊群体点亮希望之光。这群无声的匠人,用双手雕琢的不仅是精美的紫砂壶,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他们的故事,如同壶中香茗,愈品愈醇,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散发着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栗潇 葛君 宋钰 王智勇)

编辑:刘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