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玺
日前,一位领导同志在为基层党员干部讲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时强调,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全力打造“办事不求人”的营商环境。“办事不求人”,言简意赅、意味深长,不仅是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法治精神、规则意识的鲜明弘扬,更是对优化政务服务生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指引。
曾几何时,办事托人找关系,一度成为备受大众诟病的不良社会现象。这种“熟人运作”,忙不能白帮,情不会白欠,背后往往伴随着或明或暗的利益输送。如此“办事”,无疑助长了不正之风,让腐败问题潜滋暗长,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背道而驰,更为党纪国法所不容。“办事求人”的风气一旦肆意蔓延,其危害不容小觑,无形中增加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办事成本,扰乱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践踏社会的公平正义,从长远看,最终破坏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损害城市的整体形象,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同营商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时,将“办事不求人”列入改革规划,出台指导意见,狠抓制度执行和改革落地,收到良好效果。以济南市为例,去年以来,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精心打造133个“一件事”应用场景,先后上线了“泉惠企”“泉融通”“预付宝”等系统平台,针对群众办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以“事项信息一目了然、申报材料一看就会、线上线下一次办好、办理流程一图导览、咨询服务一呼即应、诉求建议一管到底”为目标,编制了“轻松办”服务指南。一系列务实创新的举措,大幅提升了企业和群众诉求的按时办结率和满意率。可感可及的改革实践,充分体现了政府从被动“管理者”向主动“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其实质是对“办事不求人”理念的生动践行。
让“办事不求人”成为新风常态,是一个“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完善法治是基石,只有在法治环境下,才会有公平的竞争秩序、稳定的市场预期、可靠的商业信用。把“办事”的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全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方能让企业家在一座城市放心投资、安心创业、舒心生活。数智赋能是手段,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实现政务服务由人力服务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打造更加公平透明、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真正让办事不“求人”、不“看人”。而最为关键的,则是文化和风气的转变,要让不靠关系、按章办事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既需要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发挥激浊扬清的约束作用,也需要通过一次次顺畅的办事体验,让民众切实感受到公平公正,从而一点点积累起对“办事不求人”的坚定信心。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倘若把好的营商环境比作一座城市的“金色名片”,那么“办事求不求人”便是对名片“含金量”的直接检验。我们相信,当权力真正敬畏规则,回归服务本位;当程序正义成为普遍遵循,替代关系哲学;当公平不再仰仗人脉,而是建立在清晰可见的制度和流程之上,“办事不求人”的新风常态定会加速到来,必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范俐鑫)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