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张成地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构建多水源保障和分布式能源系统……”
近年来,济南市城市更新加速推进,地铁建设、地下管网改造、供排水、热力燃气等一项项民生工程实施,道路挖掘需求明显增加,在施工量增多的背景下,也衍生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反复挖掘修路、施工带来的交通拥堵等。
为解决如何管理好马路刨掘、统筹好城市道路问题,近日,济南市政协开展“‘路’力同心 共享通畅—优化城市道路刨掘管理”月度商量,让“马路拉链”变成“畅通动脉”,让民生工程真正赢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主动讲、公开讲、详细讲
今年7月初至8月,调研组分别前往南辛庄西路雨污合流管网改造项目施工现场、轨道交通7号线施工现场、小清河外热入济项目施工现场、经八路供水项目现场进行调研,了解项目施工情况。
根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无论是供水管网改造还是热力管网升级,对城市功能完善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济南外热入济的实施,既可以更好地完善供热一张网建设,同时对减排降碳起到积极作用。
“从2020年到2022年,我们刨掘数量470处,面积是5万平方米。2023年,挖掘数量激增到了1447处,面积65万平方米,2024年,达到了80万平方米。所以这么大的挖掘量,一定要给老百姓主动讲、公开讲、详细讲。”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建国介绍,从施工内容来看,首当其冲的是地铁施工,济南轨道交通二期规划的6项目并驾齐驱,这是一个城市的幸福,也是一个城市幸福的烦恼。第二个是以雨污分流和城市内涝治理为代表的城市排水项目,叫作绿水、碧水项目,提升城市韧性。
济南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学峰表示,由于历史原因,济南的供水、排水等市政管网的建设年代都比较早,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材质老化、管径不足、锈蚀渗漏,甚至结构性的隐患等问题。2022年以来,加快实施了供水、排水、再生水利用相关的工程建设。“一方面,加快城市供水漏损管网的治理;另一方面,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目前已累计新建雨污水管线1450多公里,改造了雨污合流小区2200多个,全面提升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道路为什么总在挖?其根源在于三重矛盾。”市中区政协委员刘传锋认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阶段相匹配,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建设要求是不同的;市政管线因为建设的年代、建设标准和生命周期的差异造成了升级改造的时序不同步;重点项目交织推进也会造成道路挖掘。
避免道路刨掘二次施工
多项基础设施工程叠加在一起,道路挖掘量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给市民出行和生活便利造成一定的影响,既然道路挖掘不可避免,那么怎么做才能把对群众的影响降到最低,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现场调研中,调研组了解到,为了减轻道路施工对附近居民生活和出行造成的影响,项目施工方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建投公司7号线项目部项目经理杜乐乐介绍,“奥体东路站进场以后,我们对东路站做了一个大的规划,在道路的北侧做到了借一还一。这就意味着,所有的道路仍然保证原来的通行能力。
商量座谈会上,针对怎么挖、如何管的问题,有委员提出年度计划制定需要更科学,管线单位、行业主管部门要严审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有委员认为做好宣传工作很重要,项目要获取百姓的理解与认可。
济南市政协委员米雪睿认为,根据济南市道路拥堵情况和周边居民数量及市民通行情况等实际情况,制定施工工艺指导标准,原则上要求城市主要干道、新建管线尽量实行盾构、拉管、夯管、人工顶进等非开挖技术。她建议,由规划部门组织管线主管部门按压力管道和无压管道施工要求,分门别类召开专题会和设计方案会,杜绝设计变更、二次返工,也杜绝一家施工完另一家再次刨掘施工的问题。
同时,合理规划工期,避开重要节点。像中高考、汛期、严寒等极端天气,避免不必要的工期延误。尤其是冬天,土方回填、混凝土浇筑、沥青铺设要严格按照冬施标准进行。
建立道路刨掘管理长效机制
有效规范和管理城市道路刨掘行为,归根结底要建立起一套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模式。
济南市政协委员王建涛建议,要善于利用“他山之石”。建立以资金统筹来带动项目统筹的制度,建立专门的资金专项审批制度放在财政管理部门,由管线建设管理部门从财务部门申请费用,资金优先安排在两种以上管线同时敷设或管线随道路一块敷设的建设施工里,提高施工计划的合理性。
建立网格化的巡查机制,把道路管线、施工现场放到区和街道网格员那管理,依托网格化日常巡查,及时把问题责任落实到相应部门和责任人,有效解决施工现场监管不到位、管理不闭环的问题。此外,王建涛建议,建立科学指导、工序合理、工艺创新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机制。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优化工艺,预制装配式施工。
“优化道路挖掘管理,主要有几个目标要实现。”刘传锋建议,减少开挖总量,能不挖的不挖;减少重复频次,同一条路要避免反复多次挖;减少施工占道,少占路快恢复;一降是降低对市民生活和出行的影响。
周建国表示,下一步,将打开大门干交通,敞开大门管马路。在宣传引导上要正大光明,让群众充分知情,在施工方案上要广纳民意,让老百姓充分参与,在施工过程中要公开透明,不要低头蛮干。要接受老百姓的充分监督,真正把好事办好。
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标本兼治。让平坦路成为新常态,随着不断规范管理,相信马路刨掘也会越来越少,相信到那时城市将进入更加安全韧性的新常态,城市道路功能也会更加完善,由“一条路”变成“风景带”,变成“生态廊”还能变成“活力轴”,“我们会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大家在我们的城市道路里,放慢脚步放下包袱放松心情,充分去享受美好出行。”周建国说。
通讯员:杨琼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