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学经验、共搭桥梁……新旧农人共话丰收,济南农民丰收节涌动农业传承与创新活力
新黄河  6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陈雪碧  

358家参展企业携1500多款农品集结,市民拎着购物袋穿梭选购,展位前的吆喝声、试吃声此起彼伏——9月21日,济南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进入第二天,长清区济清・江楠国际水果交易中心内的济南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展销区持续高热度。而在这场丰收盛宴里,旧农人带着传统农品寻机遇、新农人凭着科技闯市场的鲜活场景,更让济南农业的“传承”与“创新”看得见、摸得着。

旧农人时杰:沙土花生觅新途,学经验谋共富

刚走进展销区入口处即区县展销区,1982年出生、今年43岁的时杰,展位上“临港时家 沙土花生”的红黄色挂幡就格外醒目,竹筐里堆得满满当当的花生,颗颗饱满,还带着泥土。“咱村的地是沙土,透气性好,种出来的花生不涩不柴,嚼着满口香!”时杰一边给围上来的市民递试吃花生,一边笑着介绍,一身黝黑透着常年侍弄庄稼的实在。

作为时家村的村委委员,也是种了十几年花生的老把式,时杰对自家花生的品质格外有底气:“咱村亩产最低能到1300斤,最高能冲1500斤,不管是煮着吃还是榨油,都是顶好的料。”这次来丰收节,他揣着两个“小心愿”:一是让济南更多人知道时家村的沙土花生,打开销路;二是多看看、多学学,给村里的花生多找出路。

“这两天我转遍了整个展销区,收获太大了!”时杰表示,“有的村搞合作社搞得真是不错,我也想着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花生做成花生酱、花生酥,一斤能多卖好几块;还有的用好包装,保质期延长也成礼盒了,销售路更广了。”眼里满是期待的他表示,“回去就跟村里的老伙计们汇报汇报,有没有适合我们村的情况,把沙土花生的附加值提上去,让大家能多赚钱。”

新农人郝文杰:“黄金果”链起产业体系,遇前辈拓新局

在泉果飘香特色林果产品展区,1997年出生的郝文杰成了展位前的“人气王”——身着黑色T,一边给市民介绍黄桃干的口感,一边时不时对着直播镜头和网友互动,黄桃、黄桃干、黄桃酒一字排开,包装精致又不失乡土气息。

“我们公司在济南市高新区,主要做黄桃的种植和深加工,从地头新鲜采摘的黄桃,一部分直接销售,一部分做成果干、酿成果酒,都是我们自己的一条产业链下来,每年能卖几十万斤鲜桃,酿出100多吨黄桃酒。”郝文杰拿起一瓶透亮的黄桃酒递给市民试尝,语气里满是自信,“这酒用的是咱精心培育的优质黄桃,发酵时保留了桃子的清甜,度数不高,女士也能喝。”

作为山东建筑大学的在读研究生,郝文杰带着科研思维做农业,此次来丰收节,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不少行业前辈。“有做农产品电商的前辈,互相学习了优化直播话术、选品挂车、水果深加工的市场趋势;另外,我们还和双泉镇韩峪山桃的农户初步达成了互相带货的意向,也跟几位第一书记聊好了,后续和他们一起对接农产品深加工的资源。”

说起未来的计划,郝文杰眼里闪着光:“接下来我们想再拓展几个水果深加工品类,让济南市民吃到更多样的产品,还想带动更多农户一起把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从旧农人时杰执着于让传统农品“卖得更好”,到新农人郝文杰致力于让特色产业“走得更远”,济南农民丰收节不仅是农品的展销台,更成了新旧农业思维碰撞的“加油站”。在这里,老经验与新技术相遇,传统与创新交融,正为济南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摄影:陈雪碧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