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轻拂,济南迎来一年中最具诗意的季节。
在这美好的季节,各大驻济高校的学子陆续相聚济南,与这座城市共同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9月24日,2025年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如约而至。
这是济南第三次高规格召开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在2023年11月的第一次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刘强就许下了“邀约”:定期征求倾听驻济高校意见和建议,共商发展之道。
从那之后,每年秋天,济南都以最高规格与驻济高校面对面交心。一家人常相聚,成为名校与名城的“济南有约”。
名校与名城像家人般交心
每次高校座谈会,到会的大学校长、书记都很全。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次与济南市深入交流的难得机会。
“济南市委、市政府组织听取驻济高校的意见建议,共商校地融合高质量发展大计,体现了对教育兴城的殷切期待和对驻济高校的关心支持,让我们倍感温暖鼓舞、更感责任重大。”
“济南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充分体现了对驻济高校发展的关心和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必将有力推动驻济高校与济南市深化共融合作、加快高质量发展。”
“参加这种高规格、大规模的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让我感到很受振奋和鼓舞,特别高兴能代表高职院校在这里进行发言”。
……
从大学校长书记们的开场白看,高校座谈会的确很受欢迎。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济南市十分重视高校提出的意见建议和需要帮助解决的具体问题。
比如去年的高校座谈会,开会前每名校长、书记面前都会有一份问题办理清单。从实验室扩容的“卡脖子”难题,到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再到青年人才安居的现实考量。这些看似具体的“家事”,实则是关乎城市创新血脉的“大事”。
这些问题办理得怎么样了,汇总成清单一五一十地清楚列出来。哪些已经办结,哪些正在办理,哪些暂时不具备条件还需要长期推进……清单上列得很清晰。
今年的座谈会现场,高校校长书记们将目光聚焦大屏幕,数据表格清晰直观地呈现出2024年座谈会后高校问题建议推进办理情况及与驻济高校最新合作情况。从问题清单到建立台账,到办理推进,最后到问题解决——这套行之有效的工作闭环机制,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济南真把大学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所谓“家人”,名副其实了!
深化校地合作,济南有心用心了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
1901年,山东大学堂在济南泺源书院创办,自此山大与天下泉城水乳交融、同向而行。20世纪初,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山东政法学堂等10余所中等以上学堂也相继成立,济南一度成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时至今日,驻济高校52所、全日制大学生近75万人,名校与名城相互赋能的佳话仍在续写。
2022年8月和2023年9月,济南市委书记、市长两次登门拜访山东大学,推动校地双方在更广领域深化战略合作。
2023年11月,市委书记调研空天信息大学(筹),指出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5年9月,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市委常委、有关市领导等实地调研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等处。
济南不仅在行动上重视高校,还拿出真金白银支持高校发展。
2017年,制定出台政策为项目化支持驻济高校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2019年,重新组建市委教育工委,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济南高等教育及科研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1年,出台《关于加快驻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市校融合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政策措施+配套资金”的项目化校地合作推进路径。
2022年,对分布在各部门的政策进行整合,形成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完整搭建了市委、市政府全方位系统化推进校地合作的“四梁八柱”。
2025年,《济南市深化市校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2025 版)》印发,从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人才有效供给、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强化市校协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的支持力度。
从这些实打实的支持举措来看,济南在深化校地合作上很上心也很用心!
双向奔赴的校地共赢之道
大学好,则济南好;济南好,大学会更好。
济南与大学的双向奔赴,打通城校之间要素流动,推动高校和城市协同发展、实现共赢。
以山大为例。2023年7月,山东大学与济南市共建济南晶谷研究院揭牌,共同打造千亿级“晶谷”产业集群;10月,成立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山东能源集团未来技术学院。2025年8月,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这些领域都和济南的产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定能助力城市撬动更多增长点。
校地协同发展,绝非简单的资源互通。高校科研优势精准对接城市产业需求,城市发展势能则反哺高校创新升级与人才培养。比如,由济南市、山东中医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联手打造的鲁澳大健康科技园,是“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项目,主要承接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科技转化成果落地,正助力济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济南综合实力的不断进阶提升,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校地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进一步融入到济南高质量发展中去,面对济南所需必有所应”,是在场许多高校负责人的心声。
“吸引培育更多高水平人才服务济南发展”“合作建设高层次平台”“以高水平科研提升服务济南发展效能”“推动校内资源对外开放、功能共享、空间共融”“促进科研成果加快转化”“着力打造校地高质量发展共同体”……推动校地合作共赢、互利共荣,众多驻济高校的未来布局与强省会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前,济南正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聚力打造13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4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万亿元。全市创新资源富集,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926.08亿元、连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一。这些都为深化校地合作共赢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025年9月24日的高校座谈会上,济南与37所大学再次达成深化合作共识——
在协同创新、人才引育、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品质提升、维护校园安全上抓深化、求突破,不断开创校地融合发展新局面。
越交流越深入,越合作越发展。“济南有约”的继续,名校与名城未来汇走得更近、贴得更紧!(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王端鹏)
编辑:韩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