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丝路使者:中秋月圆夜,他运送“中国制造”穿越亚欧大陆 | 假日观·坚守
新黄河  2025年10月05日

新黄河记者:樊雨晴  

2025年中秋之夜,一轮明月同时照耀着故土家园与异国他乡。

在俄罗斯广袤的原野上,47岁的货车司机朱春生正独自驾驶着他的重型卡车,载着满满的“中国制造”,如同一名现代的钢铁驼工,驰骋在广袤无垠的亚欧大陆上。窗外,一轮异国的明月清冷如霜;车内,一个月饼、一通简短的视频电话,便是他全部的中秋仪式。

朱春生是济南市首批执行济南至莫斯科跨境货物运输任务的驾驶员之一。这条绵延近万公里的公路动脉,已成为连接中国东部与欧洲腹地的新时代“钢铁驼队”路线。

朱春生和他驾驶的卡车

车轮上的中国名片

出车前,朱春生总会和同事们一起,为他的“老伙计”做一次全面的检查保养——唯有确认每一个螺丝都拧紧,每一处关节都顺滑,每一个车灯都明亮,他们才敢将货物托付于它。于他而言,这辆卡车早已不是一个冰冷的铁壳,也不是单纯的谋生工——它既是穿梭于亚欧大陆的移动之家,也是并肩穿越风雨、驰骋万里的亲密战友,更是一张行驶在丝路之上的中国名片。

在这片移动的方寸之地上,他为自己构建了一个有序的世界:泡面和干粮是穿越无人区的能量补给,摇曳的中国结是永不熄灭的乡情象征,而手机里家人的笑脸,则是他穿越亚欧大陆最温暖的情感坐标。“我们跑这条线路一共有6个司机、6台车,我们一般都在车上自己做饭吃,有家的味道。”朱春生笑着说。

“我的工作不只是开车送货。”他说,“每次在境外休息站,遇到外国司机好奇地打量我的车和货物,我都会挺直腰板。车身上的‘中国济南’字样和公司标识,就是最直接的国家名片。”他时常会准备一些印有中国风景的小卡片或小礼物,送给友善的外国同行,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着友好。

“第一次跑济南-莫斯科这条线路的时候,心里真没底。”朱春生介绍,济南到莫斯科的路程跑下来并不容易。既要穿越国境,经历复杂多变的气候与路况,还要适应语言不通、饮食差异、长途驾驶的疲惫与孤独。“俄罗斯路况复杂、天气寒冷,夏天时来回一趟需要大概20多天。冬天下雪结冰,来回需要40天。”

“但一想到车上的货物都是中国制造的轻工业产品,如衣服、各类纺织品、生活用品和小家电等,最终将进入俄罗斯的市场,就觉得肩上扛着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朱春生脸上洋溢着自豪。

贝加尔湖的大雪与高悬的圆月

车轮向北,时节亦在更迭。10月4日,广袤的俄罗斯大地迎来了今冬的第一场雪。当朱春生的重型卡车沿着贝加尔湖畔蜿蜒的公路前行时,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他眼前交汇——近处,车灯照出纷飞的雪花;远处,云层散开,中秋的月亮照亮了冰封的湖面。

“从去年开通济南-莫斯科的跨境公路运输线路开始,两年的中秋节我都在外面跑车,没能和家人团聚了。”谈及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朱春生的语气变得柔软。“肯定想家,特别是晚上。”今年的中秋节,他注定要在路上度过。他已经计划好,当天会早点把车停在安全的休息区,掐算着时差,在国内家人围坐赏月的时候,拨通视频电话。

济南-莫斯科线路自开通以来,货运量稳步增长,已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深化中俄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这些驾驶员们以车轮为笔,在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丝路故事。

夜色渐深,朱春生握紧方向盘。车灯划破异国的黑暗,发动机再次发出沉稳的轰鸣。前方,还有数千公里的路程;身后,是祖国和家乡温暖的灯火。

剪辑:樊雨晴  编辑:李明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