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黄敏
提起《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都不陌生。作为中秋特别节目,10月5日17:50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2025中秋诗会》,录制地点位于《鹊华秋色图》的实景地——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鹊山生态文化区一期,并将连播3天。
这是《中国诗词大会》举办10年来首次走进济南录制。为何会选址起步区鹊山生态文化区一期?近日,新黄河记者采访了《2025中秋诗会》执行总导演王俊淇,进行揭秘。
鹊山生态文化区与《鹊华秋色图》一脉相连
探访当天16:00,新黄河记者在鹊山生态文化区一期项目动感草坪看到,《2025中秋诗会》正进行节目彩排。济南杂技、山东快书等济南元素满满。
从舞台造型看,核心设计元素以鹊山、华山造型为主体,在其间以地坪打造蜿蜒流淌的“黄河”,呈现山水相依、黄河奔流的壮阔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舞台一侧,设置了济南文创、非遗摊位。拓画、叶雕等济南手工艺,以及起步区太平宝西瓜、“鹊华秋色”系列文创产品等均有展示。
今年是《中国诗词大会》举办第十年,为何将录制地点选在济南?王俊淇告诉新黄河记者,济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泉城”之誉,山河湖泉交融,文化底蕴深厚。它距离北京近、交通便利,但遗憾的是,《中国诗词大会》此前从未在济南进行过外景拍摄,也未曾深入展现济南独特的文化元素。今年《中秋诗会》将录制地放在济南,也是在这一契机下弥补了这一缺憾,而且是录制《中秋诗会》这样大体量的三期连续播出的节目,通过诗词的方式,展现济南以及山东的诗词文化。
眼下的济南,正全力打造“诗词名都”。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早在5个月前,《2025中秋诗会》的选址工作就已启动。面对济南众多可选择的地点,该节目缘何最终选址起步区鹊山生态文化区一期录制?
“到济南后我们进行了广泛对接,了解到过去济南的发展主要在黄河以南,起步区是建立在黄河以北的全新城市。经过三次踩点,最终确定了鹊山生态文化区这个录制场地。”王俊淇表示,起步区建设了鹊山生态文化区,园区未来有很多跟诗词相关的主题元素,包括园区的命名与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一脉相连,为节目录制提供了非常好的场地。不仅如此,起步区拥有黄河大桥、鹊山等在诗词文化中非常具有标志性符号的地方。因此,双方一拍即合。
对于观众而言,《2025中秋诗会》是一档节目,但此次录制,台前幕后,济南市文旅局、起步区管委会、济南先投集团等多方,从选址、统筹、卫生、安保、非遗文创及农产品展示等多方面协调助力。“节目的录制,其实涉及方方面面全链条的协同配合。”王俊淇说。
采访当天,看着演员在舞台排练,王俊淇感慨,第一次来踩点时是5个月前,如今,鹊山生态文化区面貌已与当时大为不同。从起步区未来的规划图可以感受到济南市下了很大一步棋,起步区正朝着生态和谐、绿色宜居、文化丰富的新城发展。希望随着起步区的建设,为济南带来全新的发展动能和助力。
作为观众,首次参与节目录制的颜瑞十分兴奋。“身临其境,看到现场嘉宾即兴发言,感觉很有意思。非常开心节目来到起步区录制,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认识起步区。”
这个国庆假期,鹊山生态文化区一期项目鹊华中新园、济南泉韵LIVE及园区景观已开放,泉城名士坊、博物馆、科技馆、电视塔等项目正加快建设。
“非常荣幸在鹊山生态文化区开园的第一阶段,带入《中国诗词大会》特别节目《2025中秋诗会》,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向全国观众呈现园区。”王俊淇表示,相信这里未来一定会成为济南、山东乃至中国北方的一个特别显著的文化地标。
题库围绕济南文化展开,泉城元素满满
与以往单人对决形式不同,《2025中秋诗会》以家庭为单位设置选手,更加契合中秋阖家团圆的氛围。特别是在节目题材上,深度呈现山东及济南文化,选手也以山东籍为主。
“济南自古墨飘香,二安词句万古芳。易安婉约诉柔肠,幼安豪迈震八荒。词都美誉名声广,千年文脉续新章……”探访当天,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演员尹国朋正在现场排练,以山东快书形式,串联非遗、吕剧、杂技等节目。“站在舞台上,讲述起步区发展、济南‘二安’的诗词,作为山东人,非常高兴自豪。”
“提到济南,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琼瑶笔下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当我们真正深入去研究济南时,才发现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宝库。”王俊淇表示,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苏轼与苏辙的足迹、李白与杜甫的诗篇,以及李清照与辛弃疾这两位词坛巅峰人物的诞生,都让济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基于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节目组将以“鹊华丹青”“明湖秋月”“泉城印象”三期节目呈现泉城的独特风貌。
其中,“鹊华丹青”以“人”为主,以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为线索,结合诗词竞答、非遗展演与实景舞蹈,重现济南历代文人如李清照、辛弃疾等留下的诗文墨宝,在古今对话中诠释“团圆”与“传承”。
“明湖秋月”聚焦大明湖、趵突泉、鹊山等自然景观,让湖光山色与中秋明月相互辉映,并以家庭竞答和非遗展演传递中秋团圆情怀。
“泉城印象”展现的是济南的生活,以中秋习俗、非遗技艺和美食物产为切入点,展现黄河鲤鱼、鲁式月饼、章丘大葱等鲁菜、农产品以及叶雕、鱼拓等文化元素,将竞技与家庭温情结合,映照出济南文脉与节日精神的交融。
“中秋诗会题量不是特别大,济南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宝库,整个题库是围绕济南文化展开,济南元素在节目中的展现是方方面面的。”王俊淇说。
据介绍,三期节目均有开场秀,融入了打铁花、济南杂技蹬鼓、山东快书、吕剧等本土元素。节目中第一个环节“同舟共济”是硬核知识题,都是围绕着济南、山东重点的文化地标和文化名人展开。节目现场还设置了济南文创非遗摊位,全景式呈现济南文化符号。
“我们希望通过《中秋诗会》,让观众在明月与诗词的氛围中,重新发现济南的历史文化与诗词传统。我们期待观众不仅能沉浸于节日的团圆氛围,也能因诗而感、因城而兴,体会到济南独特的人文底蕴与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王俊淇说。
摄影:黄敏 摄像:黄敏 剪辑:刘美琪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