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王铮 张丽 王倩
9日下午,济南市长清区种粮大户张有国站在地头,目不转睛地盯着履带式收获机在玉米田中作业。不远处的一座“高塔”格外醒目,那是他刚刚投入使用的粮食烘干设备。这两样装备,成为应对连绵秋雨的“收获利器”。
走进张有国的家庭农场,便看见他站在不远处的玉米地旁边。田间的两台履带式收获机发出“轰隆隆”的声音,所过之处,玉米被整齐收割,只剩下光秃秃的秸秆。“履带式收获机的好处就是与地面接触面积大,能在泥泞田地里作业,要是换成轮式收割机,早就陷进土里动弹不得了。”他告诉新黄河记者,因为近期连续下雨,土地松软,轮式收割机无法作业,他前几天特意从河南租了4台履带式收获机,目前已经抢收完200多亩玉米。
张有国种植了5000多亩玉米,往年这个时候,收割已接近尾声。今年受天气影响,他预计全部收完要推迟到10月底。“即使是履带式收获机,也会受到降雨影响,因为雨水会让玉米粒和苞叶粘在一起,堵塞收获机的筛网,从而影响收割。”他说道,4台收获机每天能收割600亩玉米,排除雨水的影响,至少需要八九天的时间才能全部收完。即使收割完成后,如何从泥泞的地里运出去也是一个难题。
玉米收获后,需要将其晒干保存,不然容易发霉腐烂。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放在空地晾晒,如果遇上阴雨天,就要用上粮食烘干塔了。就在前不久,张有国的家庭农场刚刚安装完成一座粮食烘干塔,每天可烘干300吨粮食。在采访过程中,铲车不断将潮湿的玉米粒运送至烘干塔脚下,一名工人手拿铁锨,把玉米粒推进入口。玉米粒在塔内“转”了一圈后,已是浑身干爽,随即由传送带稳稳送入粮仓。“今年的秋雨,是近五六年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他说道,只要玉米在地里长着,就算晚会收也没有太大影响。
在起步区孙耿街道东盐村晾晒场上,种粮大户闫振正驾驶挖土机,铲斗缓缓落下,将玉米兜起来,晃晃悠悠移向旁边脱粒机。脱粒机的铁皮机身被雨打得“噼啪”响,嗡嗡的震动声混在雨声里,机器里“轰隆”的碾压声盖过了近处的雨声,金黄的玉米粒裹着点潮气,从出料口涌出来,落在卡车上。一会儿时间,挖土机来来回回跑了十几趟,脱粒机旁的卡车里玉米粒堆得越来越高。
值得一提的是,闫振采用黑塑料布覆盖处理方式来进行预烘干。这种看似简单的覆盖方式,蕴含“防雨+预烘干”的双重巧思。黑塑料布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彻底阻断雨水渗入玉米堆内部,避免玉米受潮。同时,黑塑料布吸热性强,即便在阴天,也能吸收环境中的微弱热量,使玉米堆内部温度缓慢升高,而玉米自身携带的水分在密闭空间内形成温和蒸汽,通过持续的热交换实现物理烘干。没处理的玉米,出粒时容易有碎粒,经过预烘干,玉米硬度刚好,脱粒机作业时出粒率有提升的同时,碎粒率也会下降,还会减少后续烘干设备的运行时间。
摄影:王倩 王铮 张丽 编辑:吕冰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