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定了!济南打造省会都市圈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济南日报·爱济南  昨天 21:20

近日,《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出台。

10月1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对《若干措施》有关内容进行解读,并介绍商业航天领域发展情况。

《若干措施》提出,促进航天产业协同发展。支持烟台打造山东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区,推动济南、泰安打造省会都市圈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引导青岛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各市结合特色优势参与航天产业协作配套。

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杨兴水介绍,规划布局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前期,省发展改革委锚定“航空航天制造强省”,牵头起草《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聚力打造全国航空航天产业新高地。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秉承“四个坚持”。

在产业布局上,坚持突出特色、协同高效。坚持全省“一盘棋”,我省加快高端产业、优质资源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集聚,立足各地基础,差异化布局、特色化发展,打造济南空天信息、青岛卫星通信、烟台海上发射三大商业航天核心区,支持泰安、潍坊、德州等市依托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建设联动发展区,初步形成“三核引领、梯度辐射,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提升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整体效能。

在发展目标上,坚持高点定位、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空天信息大学(筹)等创新平台,统筹推进“仲华”热物理实验装置等科技设施建设,加快火箭回收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突出东方航天港、济南航空航天城等重大标志性、引领性项目支撑作用,培育形成济南空天信息、海阳航空航天等7个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区;依托北斗导航系统,结合遥感、通信卫星建设覆盖全省的天空地海一体化感知体系,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与交通物流、农林牧渔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力争到2035年,全面融入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布局,跻身航空航天制造强省之列。

在发展方向上,坚持箭星并举、全链突破。聚焦运载火箭及发射、卫星制造及应用、航天配套三大重点方向,实现全链条布局。火箭方面,引育长征火箭、东方空间等龙头企业,形成年产50发固体火箭产能规模;东方航天港已完成海上发射任务19次,将127颗卫星送入太空,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能力。卫星方面,推动济钢集团转型升级,落地省内首条柔性化、智能化卫星制造产线,跑出了当年批复、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山东速度”;推动凌云、东方慧眼等星座加快组网运营。配套产业方面,突出山东比较优势,推动烟台九天行歌火箭贮箱,威海拓展纤维高性能碳纤维,烟台东方蓝天钛金高性能紧固件等在航天领域广泛应用。

在关键支撑上,坚持项目牵引、要素保障。突出东方航天港、济南航空航天城等重大标志性、引领性项目支撑作用,强化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保障,烟台招引集聚30个产业项目落地、总投资约322亿元,济南空天信息在建项目38个、总投资约260亿元。更好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作用,通过两重、中央预算内、政府专项债等方式支持商业航天超5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800亿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从卫星制造到数据应用,从技术攻关到生态构建,济南的空天信息产业生态正加速成型。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济南,正以泉水的灵动与黄河的奔涌,将古老底蕴化作探索苍穹的创新动力,奔赴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丁梅浩)

编辑: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