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中,济南以80.3分跻身全国第五,“宜居城市”指标高居全国第二,这一成绩并非偶然。从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到母婴健康的全周期守护,从老旧小区的蝶变升级到公租房的兜底保障,济南用一系列实打实的民生举措,诠释了“宜居”二字的深层内涵:它不仅是山水相映的生态画卷,更是对每个生命个体从出生到成长、从居住到生活的细致关怀。
优教赋能,夯实成长起跑线
教育是宜居城市的“起跑线”。
今年秋季开学,济南市经华小学迎来了它的首批学子。这所位于市中区大涧沟片区的新建校,办学的高起点不仅来自现代化的校舍硬件,更得益于集团化办学的模式赋能:经五教育集团的先进成熟理念被深度注入,高标准托举着片区学子的成长。
济南市经华小学的启用,是济南教育资源扩容提质的一个缩影。不止南城,今年秋季开学,全市37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增学位数万个,济南用实实在在的教育图景兑现着“办好家门口学校”的承诺,让每个孩子近享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效,体现在民生福祉的落地,也彰显于专业探索的引领。“十四五”以来,济南在“均衡而有特色,公平而有质量”上精准施策,创下多项具有全国、全省影响力的典型经验:成功获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校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试点城市、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等8项国字头改革试点,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南样本”。
济南之所以能稳步迈向优质均衡,核心在于筑牢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推动城市发展与教育布局的同频共振,2021年以来,全市共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16所,新增学位23万余个,有效保障了适龄儿童就学需求;还在于激活资源流动新引擎,以人才流动与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让骨干师资、先进教法、数字教育等优质资源跨越城乡、辐射全域,让优质教育触手可及。济南教育探索步履也从未停歇。未来,这座城市必将在“学有优教”的道路上写下更为生动的时代注脚。
母婴守护,刻画民生柔软度
母婴健康是宜居城市最柔软的“刻度”。
“从怀上宝宝到产后恢复,免费检查、社区回访的关怀一路相伴,心里特别踏实。”市中区二胎妈妈王女士的“踏实感”,是济南母婴健康工作的生动缩影。这份踏实,源于扎实的数据支撑:“十四五”期间,济南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8.79%,连续五年全省第一。更具说服力的是,2024年济南住院分娩出生人口7.56万人,同比增长19%,增幅领跑全国。同时,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核心健康指标均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硬核数据的背后,是济南市卫生健康委“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系统化实践。我市连续七年将婚前孕前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先心病筛查等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为每对育龄夫妇提供近4000元的免费项目,形成了一条覆盖全生育周期的惠民服务链。
在基层,这张防护网织得更密。“我们通过家庭医生签约,为孕产妇和新生儿建立专属健康档案,提供定期随访。”济南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互联网+妇幼健康”的智慧模式,让年轻父母得以通过“健康济南”APP实现“指尖”管理健康。
对于最脆弱的人群,济南的守护尤为坚实。济南市妇幼保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周调度、月通报工作机制制度,所有在管的红色高危孕产妇均未发生死亡,牢牢守住了母婴安全的生命线。另一场攻坚战是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2024年,济南组建18人专家团队,完成大量培训督导,最终成功通过国家及省级认证。
这份守护,从生命起点延续至成长每一步。济南创新开展了“小铁人”(贫血)、“小瞳人”(视力)、“小星星”(孤独症)、“小超人”(体重异常)等儿童健康专项行动,建立了筛查、转诊、诊治、智慧“五位一体”的儿童保健服务模式。同时,大力推进“泉心托”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的“带娃难”。
从一项项国际领先的硬核指标,到一个个家庭迎来新生命的安心笑容,济南用行动证明,“宜居”也是对生命最柔软的群体所给予的最坚实守护。
旧区焕新,织密宜居肌理感
老旧小区改造是宜居城市的“民生肌理”。
过去杂草丛生的绿化带变身成整洁美观的小广场,曾经年久失修的单元门升级成人脸识别的门禁系统,老旧破损的墙体重新粉刷成色彩鲜明的文化墙,智慧化井盖、测温摄像头、“电子围栏”……在趵突泉街道舜耕路社区16号院,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用心与成效。在小区住了20多年的居民王阿姨笑着说,路面整了,设施修了,过去坐在小花园聊天的快乐又回来了,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
这份舒心,源于济南高效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近年来,济南先后制定《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老旧小区造的实施意见》《济南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搭建“横向协同、纵向联动、条块合作”工作机制,创新推出“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的闭环机制,让改造改到群众心坎上。
改造并非是对小区“面子”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对“里子”的深度重塑。济南在全省率先推出大片区改造模式,将自然分布的小区、院落,以社区为单位整合为大片区项目,形成改造一个、更新一片、连片成区的成效,综合改造“一张图”的模式有效避免了重复施工、重复投资、不断扰民等问题,也实现了水、电、气、暖一网通改、同步推进。从屋面修缮、外墙粉刷,到楼梯加固、道路拓宽,再到供排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和绿化美化的精心布局,每处细节里都诚意满满。
城市的温度,藏在民生细节里。济南通过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让老房子重获新生,更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触手可及。“十四五”期间,我市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44个项目、2381个小区(楼/院)、304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7万户。通过改造,一大批老小区旧貌换新颜,修复了城市肌理,延续了老济南的烟火气,凝聚起服务优居生活的强大合力,一项项扎实举措,为这座城市增添着温暖底色。
安居兜底,筑牢幸福保障线
公租房保障是宜居城市的“温暖底线”。
“选到了!选到了!就是我想要的那套。”新就业职工李先生激动地说,多亏政策放宽了,要不然自己住不上公租房。
近日,济南市2025年公租房第三批常态化选房工作在市中区文贤居社区举行,387户家庭顺利完成选房。对于现场选房的居民们来说,公租房是他们“安家梦”的开始。
公租房作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点环节,是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保障性住房。近年来,济南始终遵循“坚守底线,应保尽保”原则,将城镇低保、特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截至目前已累计保障城市住房困难家庭7万余户、10余万人。
“与市场价格相比,公租房租金更亲民,旨在为这部分人群提供良好的住房环境,实现他们的‘安居梦’。”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两年,济南持续扩大公租房保障面,无论是分配原则还是申请程序都进行了优化,在每年调整收入线标准的同时,积极推进“公租房高效办成一件事”,申请人数和选房家庭明显增多。
让更多保障家庭有房住、住得好,济南围绕公租房配租入住、租赁管理、维修管理、安全管理、非住宅管理、物业服务、资金管理、档案管理等,形成“制度+科技”双保障的运营管理模式;以“帮扶关怀+文化活动”双轮驱动,既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又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增强保障对象的归属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此外,济南加快推进公租房小区的智慧管理模式,建设智慧消防项目,实现了消防安全“一张图”管理,增强公租房小区火灾精准防控能力;安装电动车进电梯劝阻设备,利用智能监控系统精准拦截电动车进入电梯,有效预防和遏制电瓶车上楼引发的安全事故。同时,持续开展电瓶车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并定期进行电瓶车违规停放及违规充电专项治理行动,从多方面全方位提升了公租房小区的居住品质与安全水平,让居民住得安心、舒心。
济南的宜居实践,打破了人们对“宜居城市”的传统认知:它不是单一的生态指标,而是涵盖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系统性工程;不是冰冷的数字排名,而是每个市民脸上的安心笑容。当城市发展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当制度创新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宜居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温度与质感。济南的探索证明着,一座真正的宜居城市,必然以人民为中心,用一个个民生“小确幸”汇聚成城市发展的“大幸福”。(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 赵世彩 邱天 谷青)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