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力行担使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驻济学界理论界引发热烈反响
济南日报·爱济南  3小时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国家未来五年发展蓝图。驻济高校和社科理论界迅速组织学习,广大师生和理论工作者第一时间认真研读、深入交流全会精神。

大家一致认为,全会科学研判了“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刻阐释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系统谋划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与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大家纷纷表示,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立足学术研究与理论阐释,凝心聚力、锐意创新,扎实作为、勇于担当,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贡献理论界的智慧与力量。

加大学习、宣讲和教研咨一体化力度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上,以更清晰的顶层设计、更完备的制度供给,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鼓舞人心、勇毅前行的盛会,既是对“十四五”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未来“关键五年”进行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统一设计。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孟姝瑱表示,作为党校教师,我们应结合自身实际,在学懂弄通做实的基础上,加大学习、宣讲和教研咨一体化的力度。当务之急就是要全面系统学习领会全会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努力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坚持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用心用情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同时,要学用结合,讲出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全会精神理解把握的前提下,持续锤炼自身讲课水平,在课程中彰显地方特色,力求把全会精神讲准、讲透、讲活。另外,还要用好教研咨一体化推进机制。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基本定位和阶段性要求,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系统思维观念。要聚焦时代前沿,把理论和实践贯通起来,努力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资政成果。

弘扬教育家精神 提升思政引领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刻把握、深入落实“六个坚持”重要原则。坚持人民至上,核心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确保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更是民生之本。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者春表示,在教育领域践行人民至上,就要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优质均衡为目标,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推动教育科研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大局中贡献教育智慧,确保教育发展成果真正由人民共享。

任者春认为,作为新时代人民教师,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树立崇高教育理想,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始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尊重个体差异,用心识别每一份潜能,用爱呵护每一个梦想;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积极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为党和国家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平凡岗位上把“人民至上”理念落到实处,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动全会精神融入地方治理与民生实践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目标,凸显了社会结构优化、民生福祉提升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协同推进,体现了党和国家在复杂社会变迁中坚守人民立场、强化制度韧性的战略智慧。”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博士刘洋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民生指标在五年规划中占比达历史新高,这正是“社会建设”与“人的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十五五”时期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反映出党对公平正义、社会流动、生活品质等核心议题的深度关切。从医疗资源下沉、老旧小区改造,到教育公平与充分就业,每一项政策都是对社会关系的积极调适,从而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夯实基础。

刘洋认为,全会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这不仅是对外部风险的前瞻应对,更是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内在追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社会整合,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动员与组织能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宣讲全会精神,推动全会精神融入地方治理与民生实践,为济南乃至全省的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贡献智慧与力量。

活化泉城地域文化努力推动文化“两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为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济南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董建霞说,作为一名社科工作者,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波澜壮阔、绵延不断的文明史,只有深耕历史文化沃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推出更多既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华文化重要元素,又反映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的文化成果。既要做研究者、阐释者,也要成为转化者和传播者,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推动文化“两创”,拥抱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师范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王君表示,应着眼以文化人的目标任务,挖掘好、开发好、利用好例如泉水文化蕴含的灵动智慧、名士文化承载的人文精神等济南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将“和而不同”包容精神中蕴含的多元创造理念、“经世致用”务实态度里体现的实践创新思维提炼出来,既为文化启蒙植入“敢创新、会创造”的种子,也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提供教育领域的鲜活支撑。

王君认为,全会提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这要求在学习研究和开发利用传统文化中应坚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原则,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下不断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不断开拓传统文化的新的时代价值,创造根植于“传统”、融通于“现代”、着眼于“未来”的中华文明新形态,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王君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立足本职岗位,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将全会精神学习好、领悟好、宣传好;不断开阔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路径,推进济南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事业深度融合,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焦小超 李娜 曹莫)

编辑:韩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