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好奇:地铁口到底是怎么布局的?为什么有的站口多、有的少?编号又有啥规律?我们就以年底即将开通的4号线奥体中心站为例,一起解锁地铁出入口背后的“设计密码”。
选址需综合考量
地铁出入口的位置,可不是随便画个圈就定下来的。在设计之初,就要综合考量用地规划、客流分布、公共交通接驳、周边地块性质及市政管线布局等多种因素,最终目标是让市民能够更方便地乘车。

对于跨路口的车站,大多数情况下会在路口的四个象限各设置一个出入口,并优先朝向人流主要来向,并设置集散小广场,方便乘客进出与停留。此外,出入口的建筑设计还需要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在融入周边环境的同时,兼顾特色性与可识别性。

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受属地政府征地拆迁、地下管线等因素影响,并非每个象限都能顺利建成出入口。但为保障运营安全,满足应急疏散的基本要求,每座车站都会设置两个及以上的出入口。
出入口编号有规则

你是不是也曾站在地铁站里纠结:“我该从哪个口出去?”其实,出入口的编号是有统一规律的,具体如下:
从西北角开始,顺时针编号:大部分线路车站的出入口编号,从车站西北角开始,按照顺时针,依次是A、B、C、D…
预留口也编号:如果有远期规划的预留出入口,也会一并纳入编号体系,避免未来打乱顺序;
出口多了就分“子号”:像A1、A2…这样细分,再多的口也不怕乱。
所以,下次找出口时,不妨看一眼编号顺序,说不定能更快定位!
换乘站编号更突出“整体性”

以奥体中心站为例,未来将是3号线与4号线换乘车站,编号就更强调“整体性”:3号线已有A、B、D口(C口预留),4号线新增加的口,就会接着编号为E、F、G…
这样一来,不管线路怎么增、出口怎么加,编号不断档、不重复,乘客找路更方便,系统也更整洁有序。
说到底,地铁出入口的种种设置,都是为了让市民乘客便利出行,位置合理,减少绕路,实现快速出行;根据编号,找路不慌,实现轻松换乘;至少两个口,应急有保障,确保安全疏散;同时设计美观,与环境协调,与城市景观深度融合。
如果你下次经过地铁口,不妨放慢脚步,感受一下这些藏在日常中的设计巧思。
编辑:吕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