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王铮
“大家觉得今年托管班还需要增加服务吗?”
“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再丰富一些。”
“我觉得应该多增加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活动。”
在济南市槐荫区阳光新城第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居民志愿者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暑期托管班的服务内容。这个5000多人居住的社区,85%的居民为中青年,邻里关系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用文化当黏合剂,把社区变成了热热闹闹的大家庭——秘诀就是“睦邻文化共同体”。
居民经常互帮互助 感受到远亲不如近邻
7月2日上午,天空阴云密布,突降大雨。居民韩女士冒雨来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其他几位居民围坐在一张桌子跟前,喝着茶水聊天。他们聊得什么?即便下着大雨也要参加。原来,今年社区的暑期托管班马上就要开班了,大家聚在一起,谈谈对托管班的需求。社区的托管班,已经开办了3年,有35名孩子,都是小学生。“我们几人都住在社区,也是志愿者,每次托管班,大家都会一起参与。”她喝了一口茶说道。
在社区,像这样的“茶话会”,会经常有。不仅如此,每年社区内还会举办数十次活动。“像三八节,端午节,社区都会组织活动,我也会不定期参加。”韩女士告诉新黄河记者,大家的感情,也是在参加活动中慢慢积累起来的。通过这些年的接触,居民们就像熟人一样,经常互帮互助,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算是切身体会到了。
据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惠介绍,社区作为阳光100超大城市社区的一部分,成立于2019年5月,常住人口5000余人,中青年群体占比85%,“为破解社区邻里关系疏离、青年群体家园共识弱、治理资源匮乏、自组织队伍涣散等治理难题,我们提出‘文化场景即治理场景’理念,确立‘文化共融、阵地共享、人才共育、活动共创、难题共解’的‘五共’睦邻文化培育原则。构建起具有共同精神追求、共同文化记忆、共同家园意识的社区文化共同体。”
推出10余个文化服务项目 活动覆盖各年龄段
全职妈妈妇联、篮球队、足球队、家门口的老年大学……虽然中青年居民占了大多数,但社区的活动却实现了各个年龄段的全覆盖。
文化是灵魂,活动是纽带。社区以“社区邻里节”为载体,开展文艺汇演、非遗展示、全民阅读等活动,让居民在文化熏陶中增进情感。同时以公益项目为抓手,推出并发布了“青春社区伙伴计划”“微光计划”“慧爱佳人”女性成长项目等10余个“有热度”的文化服务项目,广泛发动在社区居住、就业的爱好志愿服务、文化创意、文艺表演、体育运动等领域群众加入社区社会组织,让文化成为联结不同年龄、不同背景居民的桥梁,通过邻里活动融洽邻里感情,推动居民文化生活方式升级转变。
社区注重文化传承与代际融合,开设“阳光少年”暑托班、“阳光播种计划”“少年合唱班”课堂实践项目,创建家长沙龙、亲子活动、国学大讲堂、家庭剧场、家庭书屋五大板块,帮助社区青年家长探索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形成优良家风。以打造“青年夜校”品牌活动为契机,根据社区青年需求开展吉他、古筝、钢琴、舞蹈等课程。成立“家门口”老年大学,开设"银龄课堂",为社区老年人在“终身学习”的路上,提供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提供残障人士社区化专业服务,设置花馍制作、手工制作、绘画等课程,帮助残疾家庭更好融入社区生活。
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 实现文化服务“不打烊”
社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多功能文化场所,如道德讲堂、图书馆、舞蹈室等,提供全年无休的文化服务。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打造“睦邻微空间”,选取7处代表性家庭站,定期举办家风分享会等活动,将睦邻文化融入群众生活。社区还成立“阳光乐友”社区艺术团,组建20余支社区文化队伍;孵化培育25支社区社会组织和睦邻队伍,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
社区联动35家共建单位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文化服务。同时,联合学校、培训机构成立“社区教育联盟”,联合爱心商户成立“爱心商户联盟”,推动商圈文化发展。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邻里直播间”“线上读书会”“线上党课”等平台,开展文化主题直播10余场,实现文化服务“不打烊”。
5000多人的社区,有了矛盾怎么办?这就不得不提邻里公约和商家公约,社区搭建睦邻议事厅,开通“居民议事直播间”,通过多种方式促进邻里沟通协商。吸纳具有专业技能的热心群众参与难题化解等工作,打造“百事帮”“微光计划”等邻里互助品牌,解决群众“微心愿”。“我们还探索‘场地资源换服务’‘公益+低偿’等运营模式,完善社区服务,促进自我造血,实现政府、群众、社区的互利共赢。”李惠说道。
如今,走进阳光新城第四社区,处处能感受到"睦邻文化"带来的和谐与活力。从暑期托管班的欢声笑语到老年大学的笔墨书香,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到邻里议事厅的民主协商,这个“年轻”的大型社区,已成为居民共建共享的“幸福朋友圈”。
摄影:王铮 摄像:徐超 剪辑:徐超 编辑:陈彤彤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