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制锦市,岁月暖桑榆
新黄河  昨天 17:37

新黄河记者:陈雪碧  

一直以来,济南市天桥区制锦市街道始终重视老年人生活品质,围绕辖区内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多措并举持续优化,扎实推进各项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优化居住环境,筑牢养老生活基础

聚焦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制锦市街道从三方面提升老年人生活便利度与安全性。

一是升级基础设施。在街道的主要道路、楼道及公共活动区域加装维修路灯,消除夜间出行安全隐患;同时街道内部分楼房房龄较高,设施老旧,管道破裂、下水道堵塞及漏雨现象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制锦市街道协调资源为老年人处理室内下水道维修等百余起,解决设施老旧难题。

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在福康街、花店街等多条街道规划建设公共充电桩,解决电动车充电难与停放乱问题;在焦家隅首街部分院落实施雨污分流工程,缓解雨天内涝。

三是打造休闲空间。修建“暖心亭”等公共设施,为老年人提供聊天、下棋、休憩场所,促进了邻里交流,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构建医养体系,守护老年身心健康

围绕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制锦市街道构建多维度医养结合服务圈。

一是定制个性化服务包。根据老年人个性化需求,定制差异化服务包,依托养老服务中心、护理院、中医院等平台,提供日间照护、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心理健康等差异化服务。

二是开展“红色串门”行动。组建医生、康复、护理等人员构成的服务团队,定期上门为特殊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与生活照料。

三是完善医疗服务设施。联合社区中医院建立老年护理室、康复理疗室,邀请医生定期坐诊,提供24小时就医服务,打造“医康养护助”一体化的15分钟医养结合圈。

四是落实民生保障,协助符合政策的老年人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打通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

强化关怀合作,拓宽养老服务维度

制锦市街道特别关注孤寡、空巢等特殊老年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

一是织密特殊群体关爱网。针对孤寡、空巢老人开展“暖心敲门”“关爱来敲门”行动,组织志愿者、网格员、党员定期探访,做到“一人一册一案”,及时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传递社区温暖,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制锦市街道推动家庭、社区、机构、驻地单位四方联动,打造“三心”嵌入式养老“幸福窝”。

二是扩大为老服务“朋友圈”。整合共建共驻单位、“双报到”单位资源,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服务;邀请济南泉城金融卫士志愿宣讲团开展反诈宣传,邀请舜民医养服务机构、中医院专家每月两次到街道义诊、举办健康讲座,提升服务质量与老年居民防骗、健康意识。

丰富精神生活,搭建老有所学平台

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制锦市街道搭建多元化学习与活动平台。

一是打造一站式服务高地。设立书法室、舞蹈室、读书阅读室等场地,实现理论学习、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等多功能叠加。

二是开设“银龄公开课”。围绕智能设备使用、健康养生、金融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授课,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升生活技能。

三是举办文化文艺活动。充分利用制锦市街道内的活动中心等场地,组织开展书法、绘画、声乐、舞蹈、剪纸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课程和活动,激发了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潜能,陶冶了情操,增进了邻里感情,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举办“家有好邻”系列活动,定期组织开展邻里节、我们的节日、文艺汇演、红色观影等活动。制锦市街道扩展养老服务内涵,嵌入多元化养老服务资源,让老年人生活更舒适、更舒心,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天桥区制锦市街道通过上述一系列务实举措,初步形成了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贴近需求、关爱及时到位、文化丰富多彩的为老服务工作格局,赢得了辖区内老年居民的广泛认可。未来,制锦市街道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不断探索为老服务的新模式、新路径,努力提升服务的精准化和专业化水平,让老年人都能在制锦市内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通讯员:苏晗  校对:汤琪  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