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赵璐
“无废城市”是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热点,对此,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历城分局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通过打造“无废细胞”示范工程、构建固废全链条监管体系、创新资源化利用模式等关键举措,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循环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功探索出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历城样板”,为济南市生态文明建设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宣传引导,打造“无废细胞”新标杆
历城分局以无废理念为指引,重点围绕“无废细胞”建设,大力营造“无废城市”社会共建氛围,着力打造“无废细胞”示范工程。联合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学校开展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无废城市”建设活动,创新性通过“政-社-园”三方联动模式,将绿色低碳理念延伸至社区和校园,着力构建全龄段环保教育体系。
在各主题活动现场,发放“无废城市”宣传手册和解读典型案例,设立“童创工坊”,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的传导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实践,让无废理念落地生根,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区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同时结合“送法入企”、固体废物线上线下专题培训等专题活动积极开展“无废工厂”政策上门工作,了解企业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基本情况及固废减量化、资源化相关做法,深挖企业一般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方式、厂区固废减量化绩效考核等特色模式,推进辖区能源与制造企业“无废工厂”创建,为济南市“无废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历城区拟申报建设市级“无废细胞”70个,其中“无废社区”33家,“无废学校”17家,“无废机关”“无废村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各5家,“无废工厂”4家,“无废医院”3家,“无废街道”“无废景区”“无废饭店”各1家,实现“无废街道”“无废农村”“无废景区”零的突破。
深化帮扶监管,构建“无废城市”新格局
结合污泥全链条监管排查“百日攻坚”、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工作、危险废物“五即”规范化建设等专项行动,历城区构建起覆盖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处置的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充分运用“无废山东”智慧管理平台,对全区10家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13家产废量1000吨以上的产废企业和7家污水处理厂固体废物全链条管理情况开展固体废物“产-贮-运-处”全链条排查,建立“一企一档”动态管理数据库。针对“无废城市”建设减量化核心目标,着力压减危险废物填埋处置比例,组建危废填埋减量专项工作群,明确2025年危险废物填埋占比降低至10%的约束性指标;同时同步通过循环利用等措施降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重点消减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产生强度。
目前,历城分局已完成对5家涉及危废填埋的企业、1家重点产废企业的现场帮扶指导,帮助企业制定“可量化、可考核”的减量化工作方案,并督促企业按期完成任务。历城区2025年预计可减少危险废物填埋量567吨,工业固体废物目标消减量为6.76万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系统治理为特色的“历城样板”,彰显了省会中心城区的责任担当。
创新引领建设,探索“无废城市”新路径
针对渣土违规堆积倾倒问题,历城区创新性开展建设渣土处理示范项目。通过采用先进的渣土固化技术和建筑垃圾再生设备,将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废弃物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CLSM材料,实现“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利用模式。预计年处理32万方渣土的能力,将显著提升全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为解决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渣土违规倾倒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渣土处理流程,为建筑垃圾管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生产的CLSM材料可替代部分传统建材,减少自然资源开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项目采用的就地处理模式大幅降低渣土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污染和碳排放,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预计项目完成后,济南市历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将大幅度提升,为济南市“无废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实践经验。
下一步,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历城分局将持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成果,为建设美丽济南贡献历城力量,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历城经验”。
编辑:韩璐莹 校对:汤琪 通讯员:苏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