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区人民法院黄河迁建新区法官工作室化解6起土地纠纷
新黄河  6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李震  

金秋时节,黄河岸边平畴沃壤,畦畎相望,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为守护这片兼具民生价值与生态意义的土地,济南市长清区人民法院成立黄河迁建新区法官工作室,将司法服务延伸至乡村治理一线,以法治力量守护黄河安澜、百姓安宁。近日,该工作室高效化解6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

据了解,这6起纠纷的源头,正是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合同履行问题:案涉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土地经营权承包合同,期限为6年,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村民却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及时交纳承包费,村委会与村民多次交涉未果后,无奈向法院提起诉讼。

正值“三秋”生产关键期,为高效、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保障“秋收、秋耕、秋种”,不误农时,承办法官决定先进行法庭调解。当天的调解室里,一边是紧张地攥着一沓材料的村委会工作人员,另一边是十指沾满泥土的村民,双方之间没有剑拔弩张地高声争执,但是沉默的气氛却十分压抑。法官一到,村委会工作人员赶忙把合同、单据、承包的土地四至、计算标准等证据材料向法官一一展示,并表示:“土地包出去了,哪有不交费用的道理?”村民们一听这话,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自己的意见,有的村民说:“这个土地测量有问题,我实际种的地没有这么多!”有的村民说:“他们向我要承包费的土地不在签的合同里面,是我自己开垦的荒地,应该先把我开垦荒地的成本返还给我。”

“大家先冷静下来,无论是土地面积争议还是荒地成本问题,咱们都一项一项捋清楚,既保障村委会的合法权益,也不让村民吃亏。”法官让双方当事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倾听中逐渐厘清案件事实。对土地面积有争议的,法官建议村委会与村民实地测量后重新确定种植面积;对合同约定有争议的,法官根据现有证据和双方陈述,积极向村委会和村民释法说理;要求返还开荒投入的,法官指导村民就实际投入提供证据,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方案。

经过多轮沟通调解,双方达成调解意见,根据实际测量的种植面积,村民补交拖欠的承包费用,继续耕种土地,村委会则给出更加优惠的承包价格,并进一步完善合同约定,双方矛盾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太感谢了,多亏了法官帮忙调解,我们这么多案子,一下子全都妥善处理了”,村委会工作人员向法官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们尽快把承包费交上,这样地里的庄稼也能安心种了!”村民们脸上露出了笑容。

编辑:俞丹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