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杨雯雯
在济南市章丘区枣园街道,一片富硒土地上正孕育着富民强村的希望。1800余亩生姜基地年产鲜姜超2000万斤,年销售额达4500万元,“小生姜”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大文章”。近年来,枣园街道立足辖区2.5万亩富硒土壤的独特资源禀赋,以党建为引领,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生姜产业为突破口,精准施策、延链强链,推动生姜产业从“一姜独秀”向集群发展、全链升级的“产业蝶变”迈进。枣园街道成功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垛庄村等一批村庄也荣膺“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支部领航 链主带动
规模种植激活“源头活水”
产业要振兴,组织引领是关键。2018年,宁小芳担任垛庄村党支部书记,她深知产业是强村富民的根基。面对“产业空心化”困境,她带领村“两委”班子锚定生姜种植传统,紧抓“三变改革”机遇,党支部领办股份经济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500亩发展生姜规模种植,蹚出“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发展新路,打响了产业突围的“第一枪”。
“以前在外打工,挣得少还顾不上家。现在跟着合作社种姜,去年包了地,收入几十万,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老人孩子也能照顾上,心里踏实!”垛庄村村民赵伟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姜农的心声。如今的垛庄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姜专业村”,种植规模达800 亩,年产鲜姜1000余万斤,实现经济效益25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在其示范引领下,枣园街道成立生姜产业协会,构建起“协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垛庄为龙头,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向周边贾庄、胡迪、明山等村庄辐射,实现资源整合、技术共享、抱团发展。目前,协会吸纳会员150人,带动13个村、200余户种植户户均增收8万余元,并创造了500余个“家门口”就业岗位,人均增收1.5万元。
科技赋能 设施提升
富硒品质筑牢“金字招牌”
产业要做强,科技是支撑,品质是生命。枣园街道深化与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结合富硒土壤特性,精准引进“山东1号”“平顶4号”等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生姜品种。建立标准化育苗基地,常态化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科学种植方法。“清明时节开始种植,催芽、开沟、施肥、覆膜……每个环节都有讲究。现在垛庄生姜品质特别好,颜色鲜亮、姜味浓,外地客户都抢着来买姜种。”有着丰富经验的垛庄村生姜种植技术员、农资服务商夏兆福介绍道。从2009年服务40-50亩生姜、年利润不足1万元,到如今服务400余亩、年利润超10万元,他见证了枣园生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龙强家庭农场从潍坊、莱芜等地积极学习先进技术,打造8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5户群众种植生姜、4名村民就近就业。济南旺烽农机专业合作社则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10台拖拉机、8台管理机、5台喷灌设备及2台植保无人机,为千亩生姜基地提供了坚实的机械化支撑。
品牌营销 双线发力
“垛庄生姜”特色名片香飘四方
“垛庄生姜”的品牌影响力正持续扩大,这背后是枣园街道对品牌建设的精心打磨。街道以富硒土壤这一独特资源为根基,构建了从种源到销售的全链条品质管控体系。为提升品牌公信力,街道积极推动“垛庄生姜”进行绿色食品认证,建立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消费者通过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查看生姜的种植地块、施肥记录、采收时间等信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同时,利用各类农业展会、农产品推介会等平台,大力宣传“垛庄生姜”的富硒特色和优良品质。此外,街道还深挖生姜文化内涵,在垛庄村建设生姜农耕文化展示区,通过墙绘、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生姜的种植历史、加工工艺和药用价值,品尝生姜美食,让“垛庄生姜”不仅是优质农产品,更成为承载乡村文化的载体,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枣园街道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化销售网络,让“垛庄生姜”畅通无阻地走向全国市场。在线下渠道,与莱芜、昌邑等地的大型农产品集散市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银座、家家悦等大型商超达成直供协议,通过冷链运输确保生姜新鲜度,进入城市高端消费市场。在线上渠道,依托中科思勰的专业主播团队和网红达人资源,开展常态化直播带货活动。与“中国邮政”合作线上销售,发挥“乔大姐”线上商城、线下门店优势进行销售,实现多元拓展市场。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垛庄生姜”账号手机直播卖姜,吸引大量粉丝关注。“线上+线下”的双轮驱动,有效拓宽了销售半径,提升了产业效益。
如今,在枣园街道,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姜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农业设施,一张张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笑脸,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富硒土地上孕育的“金疙瘩”,正释放出推动蝶变的巨大能量,为打造“智创高地・活力枣园”、建设“产城人”融合发展样板地注入强劲的“姜”动力。
编辑:柏凌君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