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连续阴雨天气给秋粮收获带来严峻挑战,湿粮堆积、霉变风险加剧,正成为当前“三秋”生产中农户最忧心的问题。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的山东田瑞源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粮食烘干保卫战”已全面打响。
作为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三秋”期间粮食烘干服务点之一,该公司正全力运转两台大型燃油烘干机,昼夜不停地处理着堆积如山的玉米。负责人杨小亮介绍,受近期持续降雨影响,玉米收获进度严重滞后,“目前仅收成了约10%,不少玉米还‘站’在水里。”
据了解,该服务点目前收储粮食总量达3500吨,其中3200吨来自当地农户,300吨为自有粮食。由于玉米湿度普遍偏高,烘干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把玉米水分控制在20%以下,才能安全入仓。”杨小亮说,两台烘干机满负荷运转下,日处理能力达400吨,但面对数千吨湿粮,压力依然巨大。
湿度高也意味着成本激增,目前每斤玉米的烘干成本已达到了7分到1毛,燃油、人工、设备损耗都在涨。尽管如此,服务点仍坚持运转,场内7名工人轮班作业,确保烘干流程不间断。
这一场景是山东省应对阴雨天气、力保秋粮归仓的缩影。在持续降雨导致传统晾晒几乎失效的背景下,机械化烘干已成为守住粮食丰收的关键防线。全省各地正依托类似田瑞源这样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起应急烘干网络,最大限度减少雨后损失。截至发稿时,济南的天空仍未放晴,而田瑞源的烘干机轰鸣声,仍在雨中持续作响。(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周星权)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