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王静静
当黄河的雄浑涛声遇见威尼斯河的浪漫波光,一场跨越洲际的“人才之约”正悄然书写新篇。今年9月,由济南市济阳区承办的第八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将走进意大利,一场跨越千山万水、联通四海英才的“人才之约”将开启崭新的篇章。
从珠江之畔采撷开放创新的火种,到太湖之滨汲取产学研融合的养分,再到地中海沿岸拥抱全球智慧的浪潮——济阳的招才引智“朋友圈”正以开放姿态不断扩容。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卷上,济阳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通过健全机制、创新模式、优化服务等一系列有力举措,精心打造“人才济济,向阳而行”人才工作品牌,构建起具有济阳特色的人才发展格局,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截至目前,全区技能人才总量约2.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6500人。累计入选市级及以上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111人,46人获省级人才称号,64人获得市级人才称号,人才引领效能持续增强。
机制筑基:构建全链条人才发展生态
在济阳的人才图谱中,青年台商蔡文修的创业故事如同闪亮的星芒。2019年,蔡文修应邀投身济南半导体产业,带领团队斥资1800万元引进日韩尖端设备,创新三代半导体封装制程,实现碳化硅产品月产50万支、年产值6600万元,创造210余个就业岗位,有力推动了济南半导体产业自动化升级。
蔡文修成功背后,是济阳精心编织的人才生态网络。
济阳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双组长”领导机制,由区委书记、区长共同挂帅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9个成员单位协同联动。2022-2024相继出台《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推出《关于实施“闻韶人才”计划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项政策“礼包”,形成覆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的支持体系;出台《济阳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人才引育、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在国家级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中,济阳区深入推进党委书记人才项目,出台《“建设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人才集聚平台”济阳区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实施方案》,建立与省市台办高效对接机制。2024年,通过40余次精准对接和10余场交流活动,成功引进6名台湾青年创业者,储备台资及关联项目21个,为蔡文修这样的台商提供了广阔发展平台。
为深化两岸合作,济阳区更打出一套精准“组合拳”:举办“投资合作区、共赢新未来”济阳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恳谈会、“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推进会”等品牌活动10余场,搭建深度合作平台;设立10亿元的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基金,支持重大项目招引、重点产业导入、高端人才培育等。这些举措不仅为台胞台企提供了全方位服务,更催化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蓬勃生态。
校企协同,是人才赋能产业的关键纽带,印象初院士在济阳区设立院士工作站,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推动作用;联合山东农业大学成立山东祥辰生态技术研究院,打造智慧生态植保技术体系;引进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填补高等教育领域空白;选派2名企业人才担任高校“产业教授”,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度交流合作;帮助5家企业引进市级科技副总,攻克技术难题8项。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了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的“双向奔赴”。
从蔡文修的创业传奇精彩绽放,到全域人才生态的繁茂生长,济阳区正以机制创新为引擎,奋力书写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共生答卷。这里,是英才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更是企业茁壮成长的丰饶沃土。
模式创新:打造英才集聚高地
创新是引才聚才的“强磁场”,济阳正以独特的“引力公式”吸引智慧集聚,为区域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以赛引才、以会聚才”的创新模式,让济阳成为人才竞技的“黄金赛道”。连续三年承办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分赛区赛事,累计吸引海内外项目300余个(含院士领衔项目12个、国家级人才项目28个),博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65%,成功落地转化10余个优质项目。2025年,即将承办意大利赛区赛事,国际引才渠道再拓宽。完善的“项目落地—人才引进—产业集聚”机制,让赛事成果加速转化为发展实效。
在这片创新沃土上,人才成长的故事不断上演。2018年,30岁的司光祯响应“双创”号召,返乡济阳创办禹创环境科技,怀揣打破国外微纳米气泡技术垄断的决心,深耕河道生态修复领域,接连突破技术瓶颈。2021年获批高新技术企业,2021—2023年连续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23年获评“海右产业领军人才”,同年企业营收同比增长40%。
“海右人才”的光芒,照亮了更多人才的成长之路。这背后,是“海右人才节”系列活动的持续深耕:2023年以来,济阳区组织“特聘专家服务基层走进济阳”等活动60余场,举办“才聚济阳高校行”招聘会12场,提供岗位5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800余人。同时,“青鸟计划引凤回巢”行动精准发力,吸引200余名济阳籍学子返乡实习实践,人才发展生态日益优化。
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更为人才工作注入持久动能、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在液压升降机械、食品产业等4个领域开展试点;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济北开发区加入该校董事会,推动10项科技成果转化;全区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平台94家,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博士后实践基地1家;拥有“专精特新”等创新主体166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至38.4%,为人才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服务升级:激活人才创新内生动力
人才服务的温度,决定着人才集聚的浓度。济阳区始终秉持“人才所需、服务所向”的理念,全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成长和区域发展营造优质环境,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实施以来,区领导常态化走访高层次人才,累计开展慰问、座谈等活动50余次,深入了解人才的需求和心声。《济南市济阳区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出台后,82名专员“一对一”服务388家重点企业,已破解难题50余项。
新启用的“闻韶人才会客厅”和人才公园,不仅是服务阵地,更是温馨家园,已举办各类活动30余场,其中“闻韶缘”青年交友品牌服务超600人次,让包括台青在内的各类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成为济阳“识才、爱才、敬才、重才”城市温度的生动注脚。
技能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筋骨”,济阳从未停下培育的脚步。持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举办“才聚济阳”职业技能大赛、液压升降平台之乡技能大赛等一系列赛事,为技能人才搭建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赛事推动下,新培育出齐鲁首席技师1人、济南工匠3人,为区域技能人才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立供电公司“工匠学院”,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个,年培训技能人才2000人次。目前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2.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500人,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人力支撑。
解决后顾之忧,才能让人才轻装上阵。为提升人才生活品质,济阳区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健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2024年协调解决人才诉求60余件,有效解除了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创新中。同时,联合100余家重点商户为人才提供专属优惠,覆盖衣食住行各领域,让人才乐享便利。
“这里给了我们安心发展的土壤!”返乡创业的95后青年企业家杜帅深有感触。在济阳区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优惠帮扶支持下,他创办的山东三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多次代表济阳参加各大展会活动,并迅速成长壮大,逐渐发展成为集园林景观、雕塑产品、太空舱民宿、无动力游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企业,年营业额从最初的百万元增长至如今的6000余万元,成为山东文旅行业的一支新生力量。
“人才济济,向阳而行”,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济阳对人才的郑重承诺。未来,济阳将继续深化人才工作品牌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发展格局,让更多的人才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实现人生价值,为全区加快建设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