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王静静
五月的深圳文博会,山东展区“济北手造”展位前人头攒动。几件通体黝黑、薄如蝉翼的黑陶摆件,让国际友人驻足惊叹:“这是来自东方的神秘艺术!”作为“济北手造”的代表,济阳黑陶以“黑如漆、薄如纸、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的独特质感,成为山东展区的焦点。这一幕,正是“济北手造”从黄河之滨走向国际舞台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济阳立足丰厚传统文化优势,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文化“两创”的部署要求,深耕“一河一线一新区”人文基因,通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与自然禀赋,优化整合济北手造资源,着力打造“济北手造”地域文化品牌,让经典的传统文化变得更鲜活、更生动,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
薪火相传:让千年技艺“活”在当下
在董家村的龙格黑陶非遗工坊里,匠人指尖的泥土在窑炉中正经历“浴火重生”。这项可追溯至4500年前龙山文化的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2019年,济阳区引导本土企业注资成立研究院,2022年入选“济北手造”重点品牌,如今成为市级非遗工坊和研学基地。作为全区手造销售专区示范点,这里常年开设黑陶体验课程,前来参观研学的孩子们围坐在拉坯机前,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感受千年技艺的温度,去年近10万人次的体验量,让黑陶技艺从博物馆展台走进现实生活场景,更融入“品味四季 乐享济阳”的旅游大盘中。
非遗传承的故事不止于黑陶。济阳铁器锻造技艺通过“济北手造”平台成功申报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百年历史的尹家小磨香油,经平台牵线搭桥,在生产车间里延续石磨水代法的醇香;濒临失传的浆水豆腐技艺,在平台的扶持下建起工坊,成为研学旅游热点亮点。每逢“黄河大集”开集,“济北手造”的摊位前总是人头攒动,黑陶摆件、剪纸、刻瓷等产品既赚足了眼球,更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目前,全区34类手造资源全部纳入统筹保护体系,3个项目跻身“山东手造”资源库,让沉睡的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非遗生命力的焕发,离不开济阳区的系统布局、多措并举。2023年底,区委宣传部8部门联合出台《济阳区“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以“8个1”工作思路为引领,成立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会,注册山东济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中心,组建“济北手造”工作推进专班……一系列举措为推进文化“两创”提供强力支撑,让非遗不再是停留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方式。
守正创新:用现代智慧激活传统基因
在济北手造展示体验中心,黄河五彩陶瓶与12类石渡陶系列饮具构成独特的“黄河美学”。这些作品脱胎于传统彩陶制作技艺,在设计师的巧思下加入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产品更符合市场需要、反映时代精神。这种“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的融合,成为济北手造产品中一道风景线。
创新不止于工艺改良。济阳剪纸不再局限于窗花,而是转印至水杯、摆台等日用品,让非遗走进寻常生活;手工编织技艺跳出“实用筐篮”的框架,应用于现代家居装饰品;仁风圈椅传承人赵俊西改良创新出新型圈椅,兼具舒适度与时尚感,符合年轻人审美。通过与高校设计师合作,“济北手造”传统手工技艺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目前,济阳正积极探索“济北手造”市场化运作新路径,积极助推文化产业实现创新发展。“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中心前端连着手造产品加工制造,包括22个加工企业、56个专业合作社、1900余个个体加工户;后端连着市场销售,打造“农村胖丫”等5个线上电商平台,建立23个线下销售专区,建成2处“济北手造”生活馆,2024年,仅手造产品销售收入就达300余万元,更带动研学收入近200万元。这种“前端加工制造+中后端市场销售”的全链条模式,让传统手造从“手艺活”变成“致富业”。
辐射传播:以文化之力连接世界
黄河岸边的研学路线上,总能看到背着画板的学生、举着相机的游客。济阳区打造的10条“品味四季、乐享济阳”精品研学路线,串联起黑陶工坊、剪纸工作室、黄河五彩陶基地等30处点位,4个点位纳入全市研学地图,6条路线入选“泉在济南过暑假”活动。今年以来,400余场研学活动吸引6万余人次参与,带动消费800余万元,让“旅游向北”成为新风尚。
从地方展台到国际舞台,“济北手造”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连续亮相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第3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国际泉水节等大型活动,吸引150余万人次关注;“九曲黄河万里情”项目作为全省唯一文旅项目,在深圳文博会专场路演惊艳亮相;“速住文旅”移动民宿项目现场签约150余家意向客户。每一次亮相,都是黄河文化与世界的对话。
品牌的声量来自多方共鸣。人民日报、山东电视台等中央及省市媒体深度报道,“农村胖丫”等本地网红直播带货,让“济北手造”走进大众视野;获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等各级领导点赞肯定,兄弟区县前来考察学习,更印证了其示范价值。从田间地头的手工作坊到国际展会的聚光灯下,“济北手造”正成为传播黄河文化的“活名片”。
当4500年的黑陶技艺遇见现代设计,当黄河岸边的老手艺连接全球市场,“济北手造”的故事,既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更是黄河文化时代焕新的缩影。从深圳文博会的惊叹到寻常百姓的点赞,从研学体验的欢笑到手工业者的增收,这份坚守与创新,让千年匠心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让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手造之美,惠及更多人、温暖更多心。
编辑:刘梅梅 通讯员:周志昊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