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王静静
编者按:城市IP是城市的“精神图腾”,品牌故事是发展的“文化密码”。为全面展现济阳文化特质与发展动能,系统呈现城市的历史根脉、产业优势与创新实践,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济阳城市形象,特别开设《打造济阳城市IP 讲好济阳品牌故事》专栏。以多元视角解码济阳的文化根脉、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下的创新脉动、省会新区北起起势的蓬勃图景……一起走进济阳,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城市IP与品牌故事。愿这方土地的独特魅力,成为您心中难忘的城市记忆。本期,让我们走进济阳区“蒿庵故里”文化品牌。
在济水之阳的文化长河中,明末清初大儒张尔岐的身影始终熠熠生辉。这位与顾炎武并称“南顾北张”的经学大师,不仅为后世留下了深厚的学术遗产,更以高尚品行成为济阳世代传承的精神标杆。如今,济阳区以“蒿庵故里”文化品牌为纽带,串联历史文脉与现代发展,让千年学识成为激活地域发展的“金钥匙”。
大儒蒿庵:济水之畔的经学巨匠
作为被《清儒学案》评价为“山左第一醇儒,学究天人,而无理障”的文化巨匠,张尔岐的一生与济阳紧密相连。张尔岐(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又号汗漫道人,今济阳区回河街道张稷若村人(旧称柳树王庄),其一生虽未仕宦,却以深邃的经学造诣与高洁的人格风范,在中华文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尔岐的治学之路,自幼便浸润着齐鲁文化的厚重底蕴。其父笃信程朱理学,督学甚严,他天资聪颖好学,自幼熟读经史,诸生时即穷究程朱之学,兼及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门之学,为日后深耕经学打下坚实根基。明清易代的烽火,则彻底改变了张尔岐的人生轨迹,战火焚毁其小康之家,家国骤变的创伤,让他决意放弃科名与仕途,矢志不仕清廷。
张尔岐取《诗经・小雅・蓼莪》中“匪莪伊蒿”之意,自题草庐为“蒿庵”,从此闭户著书,将全部心力投入经学研究,尤以对《仪礼》的钻研成就卓著——耗时近三十年著成的《仪礼郑注句读》,成为研习《仪礼》的必读典籍,其《易经说略》《诗经说略》《老子说略》《春秋三传驳义》等著作同样影响深远,其学术成就获旷世大儒顾炎武的高度赞誉“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将其列为山东“重要历史人物”。
这位“醇儒”的人格魅力,更与他的学术造诣相得益彰。他一生寒素,耿介自持,门人艾元徵官至刑部尚书,每逢重礼馈赠,他必婉言拒绝,平日亦无所求索;曾应聘与修《山东通志》,事毕不受酬礼而归;在乡邻眼中,他不仅是治学大师,更是义诊施药、事亲至孝的善人。
相传张尔岐曾言“挪庄不挪县,围着济阳转”,这份对故土的眷恋,既是对济阳“士好经术,矜名节”民风的认同,更暗含着他对家乡文化传承的深切期许,而这份期许,也成为今日济阳挖掘“蒿庵文化”、传承文脉的精神源头。
薪火相传:传承守护蒿庵文化根脉
为让这份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济阳区从组织保障、学术研究、实体载体、文化传播等多维度发力,系统性推进蒿庵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让先贤精神融入当代生活。
在组织与学术支撑上,济阳区构建起“党委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回河街道牵头制定《“蒿庵故里 好客回河”文旅品牌创建行动方案》,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联合省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组建研究团队,深入梳理张尔岐学术思想与生平事迹,编撰出版《闲话蒿庵》《“活神仙”张稷若的故事》等系列丛书,累计形成164万字研究成果;区委党史研究中心更精心编纂36万字的《蒿庵故里“话史地・说文脉・促振兴”文论集》,收录自清代以来研究张尔岐的诗文杂著、碑铭传记及50余篇现代学术论文,既系统呈现其学术精髓,也为品牌赋予深厚学理底蕴。
实体载体建设让文脉有了具象落点,张稷若村“蒿庵文化广场”上,大儒雕像与生平事迹展墙相映成趣,蒿庵书院建设提上日程,成为村民追忆先贤的精神家园;举人王村非遗展厅内,鲁北黑陶、柳编等技艺珍品融入蒿庵文化元素,让传统技艺与先贤精神共生;卢氏旧居开发项目稳步推进,未来将建成卢永祥纪念馆、嘉惠书院等主题展馆群,“一广场、一展厅、一故居”的文化矩阵初具规模。
济阳区还通过文化产品创新扩大传播——制作微电影《大儒蒿庵》,让观众穿越时空与文化巨匠对话;推出《蒿庵先生画传》,以图文形式普及先贤故事;推动“张尔岐的传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沉潜已久的醇儒重新走入公众视野。
此外,济阳区还将蒿庵文化与黄河文化深度融合,先后组织儒学与黄河文化研学、“济阳@黄河”文化论坛、系列文化展等活动,借“九曲黄河万里情”文旅项目试运营的契机,让蒿庵文化成为黄河流域文化“两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蒿庵故里”成功获评山东优秀历史地理文化品牌,标志着这一文化IP的区域影响力得到权威认可。
品牌赋能:“蒿庵IP”赋能城市发展
“蒿庵故里”品牌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推动发展、惠及民生的实效中。如今,这一文化IP已从历史传承延伸至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释放出强劲的现代价值。
在文旅产业赋能上,济阳区以“蒿庵故里”为纽带,整合吴寨研学基地、绿港现代农业示范园、举人王卢氏旧居等资源,开发出“历史文化探寻”“民俗风情体验”“生态休闲观光”六大精品研学线路,将经学文化、非遗技艺与农事体验、户外露营等业态深度融合。特色农产品借品牌东风实现价值跃升——“回河好柿”、蓝莓、冰美人葡萄等通过文创包装与品牌绑定,直接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2025年4月举办的春季“黄河大集”启动仪式暨“莓好时光”蓝莓消费季活动,单靠蓝莓采摘就实现收入超100万元。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蒿庵故里”成为强村富民的重要引擎。“蒿庵故里 魅力回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覆盖12个村,通过统筹资金与社会资本推动功能组团项目化运营,预计实现各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15万元以上;曾经的“空壳村”举人王村依托文旅赋能,力争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总投资1.125亿元的曹家高密度养鱼、卢家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加速落地,完善“从田间到餐桌”产业链条。品牌效应更吸引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周边“网红艺术街区”、星河集装箱夜市等项目落地,总投资超2亿元,为地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化认同更转化为基层治理的软实力。以蒿庵文化倡导的“礼”“和”理念为指引,回河街道创新推出“小板凳调解”品牌与“五步工作法”,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20件,初信初访化解率达97%;在凤凰社区回迁安置、项目征地拆迁等工作中,群众主动参与支持,创造了10天完成270亩清障的“回河速度”。同时,文化书院成为培育文明乡风的阵地,新河社区、星河社区常态化开展书法培训、普法宣传,“书香润心”读书分享会、非遗展览等活动群众喜闻乐见,“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的评选,让崇德向善的风尚在乡村蔚然成风。
从经书典籍中的文字传承,到乡村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从文化广场的先贤印记,到田间地头的丰收欢歌,“蒿庵故里”正以多元姿态融入济阳发展血脉。正如张尔岐以毕生学识照亮后世,这一文化品牌也在新时代的济阳大地上,书写着“以文兴业、以文化人”的振兴篇章。
校对:汤琪 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