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崔言甲
6月27日,一场小雨过后,空气温润欲滴。在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街道申陈村,村党支部书记申立波身穿雨衣和雨靴,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玉米地里,只见他每走几步就蹲下,用手轻轻拨开泥土,翻出圆鼓鼓的玉米种,拿出卷尺测量株距。
“得益于新式播种机和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预计株距合格率约94%,误差在2厘米左右,这样每亩地能比去年节省8%的用种量。”申立波笑着对记者说。随即,他将播种情况,发送给了种植户高鹏。
今年40多岁的高鹏常年在外经营建筑公司,别说种地,锄头他都没摸过几次。四年前,他从口镇街道王家楼村和苗山镇漫道村,流转了800亩地,种植小麦和玉米。每次播种、喷药和收割,都要联系并挑选农机手,这样本就忙于经营公司的高鹏深感力不从心。
“现在农机手为了抢订单纷纷打价格战,导致收割质量参差不齐,损粮率居高不下。”高鹏说。
202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了申陈村提供大田全程托管综合服务。在服务站里,一台台先进的播种机、平地机、旋耕机、秸秆打捆机,让高鹏看得眼花缭乱。
“像这样在外务工或者做生意的种粮户,目前在我们服务客户中比例占比一半以上,他们有热情想种地,有一定资金基础,但是无经验、无技术,普遍面临设备短缺、管理粗放等问题。”申立波说。
以种粮户高鹏为例,每年小麦和玉米的种子、化肥、农药采购,再到播种、管理和收割,全程由申陈村农机合作社全程托管。合作社每亩地收取227元的费用,800亩土地预计成本约18万元,除去流转费,高鹏每年的纯收益能近20万元。
“种地不能只凭经验、凭感觉,要想打破‘靠天吃饭’,实现年年稳产增收,要靠技术靠标准,良机、良种和良技缺一不可。”申立波说。
2018年4月,申陈村与口镇供销社实施村社共建,相继注册成立了申陈村供销合作、土地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依托这些合作社,申陈村成立了集农资经营、农机服务、统防统治、节水灌溉、秸秆处理、农技培训、农产品初加工等服务于一体的为农服务中心。2023年,申立波带领21名村民以每人1万元入股,筹资购买农机设备,目前服务中心拥有20多台大型播种机、收割机、平地机、旋耕机、秸秆打捆机等国内先进农机设备。
为了进一步提升种植技术,申陈村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在种子、化肥选择上获得技术支持,开发玉米秸秆发酵沤肥技术。此外每年定期派人到莱芜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农机集体学习相关培训。目前申陈村已全程托管2000多亩耕地,对4000多亩耕地单环节托管。
今年降水量显著高于往年,申陈村早有准备,新上卫星平地机,通过卫星信号实时捕捉地形起伏。一旦庄稼出现涝灾,可以将土地整出落差,便于排水,有力保障客户的夏粮播种。
“农民外出打工,我为农民打工,咱用科技种地,用服务连心,就是要走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申立波说。
编辑:刘冰玉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