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高敏
在莱芜区苗山镇的乡村振兴进程中,长勺书院凭借其在文化治理与产业发展中的“双引擎”作用,以“文化赋能治理、文化带动产业”的实践路径,为苗山镇乡风文明建设、村民增收致富注入鲜活力量。
以书院为阵地,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长勺书院围绕“实用化、贴近群众”原则,搭建起乡村文化治理的“主框架”,让文明新风融入村民生活。
在治理路径规划上,铜山党建工作区以书院为核心,跳出“就书院建书院”的局限,规划“移风易俗示范线”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示范点”两条特色路线。两条路线明确了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的具体方向,让乡村文化治理有章可循,避免了工作“碎片化”“无方向”的问题,为乡村文明建设筑牢基础。
为贴近群众需求,书院周边还打造了一批“接地气”的服务阵地。“乡贤议事堂”成为村民讨论红白事新规的平台,确保移风易俗决策充分吸纳民意;“移风易俗小剧场”为文艺小分队提供固定排练、演出场地,用群众看得懂的表演传递新风尚;“长勺微讲堂”则将展台设到村口树下、文化广场旁,随时开展文化宣讲与文艺表演,真正把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同时,书院还承担起“人才孵化站”的角色,重点培育“移风易俗文艺轻骑兵”。这支队伍兼具“乡土味”与“正能量”,将彩礼新规、厚养薄葬等内容编成《婆婆也是妈》《放下手机》等通俗节目,全年深入各村演出,解决了传统政策宣讲“听不懂、不愿听”的痛点,为乡村文化治理注入鲜活活力。
依托书院的聚合效应,苗山镇还借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移风易俗小戏、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保留了乡土文化记忆,又营造了热闹的节日氛围,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有效凝聚了乡村向心力。
以文化为纽带,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以“文化+产业”为思路,长勺书院为苗山镇传统产业升级、拓宽发展路径提供了有力支撑,让“老手艺”变成“富民产业”。
在铜山村,受书院文化氛围的带动,“古法摊煎饼”从村民自食的家常美食,逐步发展为特色富民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吕济运带领村民调试新设备,在保留柴火慢烙传统风味的同时,将单鏊子日产效率从8斤提升至20斤,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效率的结合。不仅如此,他还召集外村妇女加入煎饼制作,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会。
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冲在关键处”的理念,煎饼车间还设立了3个“党员责任区”。党员们分别负责原材料收集、成品加工、安全生产等环节的把控,以实际行动保障煎饼产业健康发展,让产业发展有了“红色护航”。
书院还为煎饼产业拓展了多元发展路径。一方面,依托书院打造“摊煎饼体验课”,吸引游客亲手参与制作,让游客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消费煎饼产品,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借助书院的研学资源,开设“煎饼产业发展”培训课程,邀请电商专家讲解电商销售、品牌运营知识,帮助煎饼产业突破“小作坊”局限,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迈进,让“古法煎饼”从乡村特产变成走向更广阔市场的“乡村振兴金名片”。
通讯员:禾苗 编辑:吕冉冉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