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评论员:李震
ABC可能没有想到,一款已经进入退市周期的产品,会被舆论拎出来反复鞭笞。
“比基尼安睡裤”,作用无疑是“安睡”,但加了“比基尼”三字,配上一系列颇有“暧昧”的标语,便招致反感,随即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网络声讨。面对此起彼伏的抵制声,即便企业及时公开回应,但在对已经蔓延成势的舆情危机面前,早已显得杯水车薪。这个案例,给还在以及想要进行擦边营销的企业好好上了一课。
擦边,一直以来都是不少品牌营销的重灾区。宣传“椰汁擦乳”的椰树,“18周岁以下我不卖”的“酸奶届的爱马仕”Blueglass,各行各业里擦边营销屡见不鲜,甚至在一些汽车、房地产销售直播间,一些主播的擦边行为也屡被诟病。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一次“擦边”换来的可能是短期的流量曝光,但对企业长期的口碑而言,终究是弊大于利。不管是旧品还是新品,产品设计以及宣传出现的方向性错误,就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烙上一个“差”字。这背后,是当下消费者对擦边营销反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企业在未来产品设计以及战略发展方面需要真正投入精力的地方。一些喜欢“擦边”的企业应当痛定思痛,意识到想要挽回口碑,反思、道歉、转型,缺一不可。
擦边营销于法不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九条第八款规定,广告不得有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以及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构成虚假广告罪,应追究刑事责任。
于企业而言,擦边营销是流量焦虑下的短视选择。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一些企业试图通过争议性话题快速获取关注,部分商家甚至将擦边视为“翻车三部曲”——制造话题、道歉、低成本曝光。
然而,饮鸩止渴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的短期收益难以抵消长期声誉损失。企业口碑的崩塌看似只是一瞬间,背后一定是久积的“流量恶果”。无数案例证明,擦边营销虽短期提升曝光度,但损害了品牌形象,会导致消费者信任度急剧下降,甚至拉低整个行业的公众评价。
于消费者而言,越来越多的信任危机出现,也会拉低消费预期,久而久之,便会增生消费顾虑,失去消费信心。从这个角度来看,流量焦虑下的擦边“营销”,是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双重伤害。
治理擦边营销,需要多方协作与长远思维。除强化法律与监管、压实平台责任外,企业也应当不断推动价值观转型,回归产品本质,通过创新而非“抖机灵”的营销,真正建立正面形象。企业更需摒弃投机心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在合法与道德框架内探索创意。同时,监管、平台与消费者需形成合力,推动市场环境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关链接:
“比基尼安睡裤”争议背后:多次“擦边”营销后ABC的信任危机还在加剧
校对:汤琪 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