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亮证女”事件,当地需要的不只是频频辟谣 | 黄河时评
新黄河  6小时前

谣言确实出自网民之口,但谣言的土壤却是信息的高度不透明与舆情应对的久拖不决。

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8月2日下午,“广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近日,广西防城港“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引发网民关注,舆论对“亮证女司机”的身份表示怀疑,并传言其是当地公安部门领导蓝某某。经广西互联网辟谣平台核实,网传“亮证女”为公安部门某领导为不实消息,视频中的“亮证女”与传言的蓝某某不是同一人。

此前,已有记者致电防城港市公安局核实女子身份情况,工作人员称网络传言不属实。如今,广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微信公众号以省级平台身份出面辟谣,自然是为了澄清谬误。尤其是这篇推文在最后还特意标注了: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警惕不明来源的网传信息,不信谣不传谣,自觉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清朗空间。

不过,谣言确实出自网民之口,但谣言的土壤却是信息的高度不透明与舆情应对的久拖不决。

就像有网友戏谑道,“亮证女”查举报者只用了几分钟,当地查“亮证女”却查了好几天。

当务之急,当地要做的不是面对媒体与公众追问时的频频辟谣,以及“电话坏了”“视情况公布”等推辞,而是公开真相,因为这起因为会车纠纷而起的舆情,本身不涉及多么复杂交织的链条,尤其“亮证女”此前已报警“求助过”,而且与派出所工作人员一起登门过举报者的家庭住址,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地警方对其身份何如应是一清二楚的。尤其是,此次事件中,虽有滥权者的身影,但并未造成什么直接后果,地方没必要怕也不应该躲,面对这样茶杯里的风波,完全可以在短时内给出“初步结果”,安抚民心,而不是把时间用来辟谣以及话术躲避战。

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8月2日14时,涉事网友“平头哥”告诉澎湃新闻,截至目前,当地没有一个相关部门与他联系核实调查此事,“可能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内部程序”。按理说处理这样一起纠纷,地方部门本应兼听则明,却迟迟未能联系当事人求证,那么是否进一步印证当地对此次事件已经了然在胸,处置程序已不在调查阶段,而在通报起草阶段了呢?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或许当地此时正在对那份将要面世的官方通报字斟句酌、层层审批,在此需要提醒的是,对地方公信力来说,时间上的久拖不决终究会打败通报文本的字字推敲,反倒是让地方越纠结越被动,舆论场已有不少前车之鉴可查。

若当事人披露以及媒体报道情况属实,此事中,可怕处有二,一是,即便“亮证女”为公职人员或者接近公职人员的“有关人士”,调取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认证与授权背书,而据举报者描述,“亮证女”一行几乎是在短时内不费吹灰之力就道出了其家庭地址等信息,二者力量的悬殊、程序保护的不堪一击令人不寒而栗;二是,这起舆情跟以往舆情事件中当事人因求助无门最终选择网络曝光别无二致,无论当地纪检部门还是派出所、市民服务热线,本有各种机会在系统内纠偏,却错失扑灭舆情的良机。而警察的登门要求删视频,更像是于法无据的威胁,对程序正义的坚守和依法执法的观念的淡漠可见一斑。

其实,一起普通舆情的绵软之力绝对不可能击垮地方治理的铜墙铁壁,相反,会在一次次得当的处置中更好树立地方公信;而如果地方治理薄如蝉翼,再小的舆情也会让有关部门方寸大乱。有时候,不是舆情多猛,而是地方处置能力太弱。

值得警醒的是,公权部门如果不能在舆情初起时,以公正、法治的姿态及时介入,而是设法对举报者“围追堵截”,舆情非但不会终止,相反,公权部门还会成为舆情的一部分。

害群之马与极端之人何地都有,关键是在一个正常运作的地方治理框架中,他们本不该走向前台,成为舆论所愤怒的对象。

编辑:曹梦佳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