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因CT影像被弄错,女子被误诊“绝症”,涉事医院通报并道歉。此前,有媒体报道,翟女士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做CT时,另一患者CT影像被录入翟女士名下,因而被误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翟女士服药约3个月后复查,才发现系误诊。
CT影像弄错绝非偶然,而是医疗流程失序的必然暴露。现代医院依赖精密仪器与复杂系统,但若缺乏严谨管理,再先进的技术也可能沦为风险的放大器。从患者信息录入到影像匹配,每个环节都需层层核对,可现实中,或因人员疏忽或因流程疏漏,关键步骤被简化、省略,最终酿成重大错误。此次事件中,若影像检查有双人复核制度,若信息匹配有智能校验程序,误诊本可避免。
更深层的症结,在于医疗人文精神的式微。当医生过度依赖影像报告,将诊断简化为“读片”时,医学便退化为冰冷的技术操作。真正的诊疗,需结合病史、体征、检验结果综合判断。可现实中,部分医生在繁忙工作中忽视了这一原则,将诊断权拱手让给机器,沦为诊疗流水线的技工。如此,既无法修正疏漏产生的偏差,也无法识别机器缺陷导致的假象,不可避免出现误诊、漏诊,酿成医疗事故。本次事件中,翟女士被“误诊”吃了三个月的药,那么相应CT片真正患者便因“漏诊”耽误了三个月治疗时机,后果不可谓不严重。
制度性缺陷同样难辞其咎。医疗行业虽有诸多规范,但执行与监督常不到位。当错误发生后,医院惯用“道歉+赔偿”的模板化处理,却鲜见系统性反思与长效改进。此次涉事医院虽表示严肃处理相关人员,但若不从制度层面重塑流程、强化责任,类似错误仍可能重演。
要避免误诊闹剧重演,需多管齐下。管理上,建立环环相扣的复核机制,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迹可循;人文层面,重申医学的整体观,让医生回归“看病人”而非“看报告”的本位。更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事故追溯制度,让每次误诊都成为改进体系的契机,而非被遮掩的个案。
医学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联结,任何环节的断裂都可能摧毁生命的希望。当“绝症”误诊成为热搜,我们追问的不仅是影像为何弄错,更要追问:如何让医疗体系真正以患者为中心,让每一次诊断都成为守护生命的承诺。唯有如此,才能防止技术之错演变为制度之殇,让医学的温度始终照亮生命的幽暗角落。(作者:木须虫)
相关报道:
综合编辑:李明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