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女护士”调休争议,揭示网络舆论的新变化 | 黄河时评
新黄河  2025年09月04日

公众的共情是有限的,舆论支持也是有条件的,如何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兼顾个人与集体,保持理性、慎用流量,是一门需要学习的网络课题。

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据澎湃新闻9月3日报道,361度与此前备受争议的“最快女护士”张水华的合作已暂告一段落。

这源于张水华在一次马拉松赛事夺冠后情绪激动地表示,她申请调休时,领导认为马拉松只是个人爱好,无法给予特殊支持,建议她自行与同事协调调班。张水华在采访中喊话,希望医院领导、希望护士长能够同意她参加比赛……

361度作为一家上市企业,舆论的风向直接关系其股价起伏,及时止损地切割与争议人物的商业链接也是理性经济人的应有之义。

不过,如果代入到张女士视角,这则是一起祸从口出的风波:因为一席话引来声势浩大的网络讨伐,以及商业合作的流失,而且也很有可能对其未来继续在医院履职造成一定干扰,恐怕是其没有预料到的。这也再次警示,普通个体一旦卷进舆论浪潮中的不可预测性。其实,每个人都是张女士,都在工作职责与业余热爱中辗转腾挪,而且理论上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舆论的聚光灯下发声,那么,这则舆情给普通人的我们带来哪些启示,以及该如何避免深陷其中?

网络的评判标准变了

事件发酵初期,舆论曾对张女士表达过同情与支持,不过随着讨论热度上升,张水华的争议言论逐渐被解读为试图凭借其马拉松冠军的“舆论优势”向单位领导施压。

应该说舆论有此解读也并非空穴来风。张女士的发言中更多指向的是,在“平等换班”这一制度面前,希望领导能强力出面替自己争取周末,而不是让自己继续与同事费力协商。尤其是其事后在面对舆论争议发文回复时,依然没有捕捉到舆论的敏感点,而是表示马拉松并不是消遣娱乐,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可能,希望领导能正视相关排班问题。这样的态度非但没有平息舆论,反而火上浇油,因为这隐含一种价值排序——似乎只有跑马拉松才是自我实现,而其他同事的周末安排就没有同等价值。这无疑戳中了当代职场人的痛点。

在既定的排班规则内,如果让领导替其主持“公道”,无疑就稀释了其他人的公道。网民也转而从对坚持热爱而不得的“悲情护士”的共情,转而代入替“自私同事”负重前行的职场打工人的角色。

这也显示当下网络舆论评判逻辑的转变。其实,类似言论在过往舆论场中十分常见,在类似案例中,公众往往天然地相信弱势一方。如今,相比当事人可能遭遇的“不公”,网友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同理心被引导甚至欺骗。前不久发生在郑州的“续面风波”,舆论的反转就在于此。

当然,就此事而言,张女士的言论很大程度上是夺冠后的情绪宣泄,而非有意操纵舆论。不过这也确实昭示一个事实,普通人在面对一些日常纠纷以及不愉快时,应尽量诉诸线下渠道解决,如果选择诉诸网络,则需找准一个平衡点。

公共表达是门需要修炼的艺术

跳出张女士的个人遭遇,我们需要看到医疗行业从业人员普遍面临的工作强度大、休假制度不够完善等结构性问题。

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国医务工作者休假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13小时。在现实中,不少医护人员很难完全按照国家法定假期进行休假或者拥有完整双休,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与不可中断性,意味着从业者需要在工作与生活的张力之中求平衡。这些深层次的行业困境,本该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假如,在采访中,张女士能先对理解自己的领导与同事表达感谢,然后再借助这个机会讲述医护人员普遍面临的工作与生活平衡难题,让个人诉求升华为公共议题,而非将自己与医护群体“对立”起来,既可以安抚替自己值班的同事,也能为改善医护工作环境创造讨论空间,可谓两全之举。

当然,张女士只是一位普通人而非公众人物,我们不该多做苛求。但是,在一个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每个选择走到镜头前的普通人都需要意识到:公众的共情是有限的,舆论支持也是有条件的,如何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兼顾个人与集体,保持理性、慎用流量,是一门需要学习的网络课题。

编辑:曹梦佳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