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评论员:江丹
“大哉孔子,和合共生。”9月27日,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曲阜尼山开幕。
这场盛大的仪式里,不乏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可能是某个节目的一名表演者,可能是执行某项具体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也可能是将要在某个国家传播孔子文化的一名留学生。对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他们耳濡目染张口即来;对于孔子之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意义,他们更是因为身体力行而更有体悟。年轻人没有疏远孔子,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亲近孔子。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年轻人”,正是被称为“Z世代”的一代人。他们出生于1990年代末至2010年代初,伴随着智能手机、高速网络和社交媒体长大。可是,这样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制造他们与孔子之间的隔阂,恰恰相反,这让他们看见了一个更加鲜活生动的孔子。孔子从历史的文本跳到今天的网络,向世人展示了他丰富多元的“圣人”形象。无论是他的人生细节、教育理念,还是对“礼”的坚守,都在当下的互联网世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更为细致的解读,甚至可以说,他走出了课堂,走出了小范围的专业和爱好,真正进入了大众的生活。
在“Z世代”的生活里,孔子可亲可爱。他们童年观看的动画片里,经典的《论语》被置于各种生活情境中,他们一开始就知道,孔子真实地生活在一个距今已久的年代里,而不是生活在《论语》和其他文献里。而等到他们来展示孔子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与苏格拉底对话、与机器人聊天的孔子,一个会讲各国语言,甚至会说唱跳舞的孔子。这不是“Z世代”对孔子的轻视,而是他们在以自己认可且擅长的方式推介孔子。在他们眼里,孔子就是身边和蔼的长者,而不是只能仰望的文化标志。“Z世代”的表达或许不够深刻,但他们从来没有轻视过孔子的智慧,更没有将其留在课本和试卷上。他们热衷于从孔子那里寻找人格的榜样,获取道德的释义,解答生命的困惑,把孔子带入他们所熟悉的互联网日常里。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古往今来,有无数个9月28日,有无数种纪念孔子的方式。但“Z世代”只是这一代人,他们纪念孔子、传播孔子文化的方式自然也是“Z世代”的。在未来的某个9月28日,那时候人们在纪念孔子诞辰时,或许也会提起这属于“Z世代”的历史一瞬,谈及此时此刻,孔子形象在互联网世界里是如何生动、如何丰富,孔子智慧又是如何影响这一代年轻人的言行举止,而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孔子文化传承之路上的“Z世代”印记。
奔流不止的时间长河里,孔子是过去的,是当下的,也是未来的;孔子是你的,是我的,也是“Z世代”的。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