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针对沸沸扬扬的首席科学家被打假问题,昨晚江苏科技大学发布通报称,2025年9月,学校收到我校教师郭某涉嫌学术不端的举报,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启动调查程序。经调查取证,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按规定解除了与郭某的聘用协议,并对其团队师生进行了妥善安排。同时,学校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网络上关于这位假大师的指证传言让人不寒而栗。有人说他只有高中学历,却通过造假一路过关斩将,得到了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头衔,并获取了高校的高年薪和安家费,更以此侵占科研经费,鉴于这些情况尚未得到官方证实,公众不妨静待最终的调查结果。但是,其造假行为两年之后才东窗事发,确实匪夷所思。
此前不乏被媒体揭露的假大师因欺世盗名而锒铛入狱。如果说个别企业和民间机构,因为不具备专业鉴别能力,加上对知识精英天然的崇拜之情,不小心为造假者背书尚可理解,那么知识分子围聚的高校为何竟也如此是非不分、真假不辨?
这一切,显然不是通报说一句“学校深刻认识到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可以轻飘带过的。到底是局部行为的学术不端还是彻头彻尾的学术诈骗,显然需要进一步的调查与说明,绝不能为高校学术徒留一个草台班子的骂名。
古玩鉴宝界一直有关于“国宝帮”的笑谈:前来鉴定的持宝人明明手里拿的是赝品,却在专家面前抵死不认,各种巧舌如簧。原因何在?就在于持宝人此前往往已经找了多位伪专家鉴别过了,这些伪专家出于对鉴宝费的贪婪而不坚守原则,面对假货非但不戳破反而以自己的公信为假货背书,由此,国宝帮与伪专家双向奔赴,前者收获幻想,后者收获利益,当下很多单位对造假者的高容忍,虽然不见得都是有意包庇,但各取所需的底层逻辑却是一样的。
无论如何,高校不能成为“学术国宝帮”的大本营。如果任由假大师与高校一拍即合,在唯帽子论的指挥棒下,前者只要后者提供优厚待遇、后者只要前者吹得天花乱坠的噱头来壮大门楣,在这种交易中,大学权威沦为背书,学术诚信成为笑谈,最终拉低的还是高等教育整体的公信力。
因此,必须认识到,在此次事件中,高校不只是受害者,而是某种意味上的“同谋者”。如果不是高校在引进过程中的层层失察、在长达两年时间中纠错能力的完全丧失,假大师绝不可能一路登堂入室,高校必须有人为此负责,如果只将板子打在造假者的身上,造假背后系统性鉴伪能力的缺失就无法得到真正纠偏。
失去对假的甄别能力,也意味着失去对真的敬畏之心。个体的造假无足轻重,系统性地对假的默许、纵容,非但毫无察觉还“心向往之”才令人忧虑。假的登堂入室,假的名正言顺,假的繁衍壮大,挤压的是对真善美的信仰空间,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一次次撞击。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是江苏科技大学的校训。“笃学”强调专心致志学习,出自《论语·泰伯》;“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在倡导学者追求真善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这出令高校声誉受损的造假闹剧,当在校训中体悟得失。
此前报道:
编辑:卢婷 校对:杨荷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