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据红星新闻
近日,山西太原一酒店推出千元下午茶套餐,可与非洲狮互动,引发争议。据红星新闻报道,有网友晒出在太原万汇楼喝下午茶与小狮子的亲密合影,引发大量关注。一些网友质疑不合规,当地林草局回应:禁止零距离接触,正在紧急处理。
无独有偶,就在不久前,重庆一家酒店的“小熊猫叫早”服务也曾掀起波澜。这两起事件如出一辙,都是把野生动物拉到商业娱乐的台前。目前当地林草局已经紧急介入,叫停了“零距离接触”,但类似事件反复上演,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
幼狮与小熊猫,它们是辽阔自然的生灵,被强行塞入奢华的消费场景,成了昂贵的“活体装饰”,在闪光灯与陌生的人群中,变成了取悦人的玩偶。野生动物本该在大自然中自由觅食,学习生存技能,现在却在人类设定的剧本里,承受着与其天性相悖的惊扰。
这边“小熊猫叫早”余波未平,那边“撸狮下午茶”又粉墨登场,这可不是巧合。它暴露出一种危险模式的蔓延:商家敏锐捕捉到“异宠互动”的猎奇商机,视其为赚快钱的法宝。在利润驱动下,动物的自然习性与保护被抛之脑后,鲜活的生命沦为能标价出售的娱乐项目。
野生动物保护法虽明令禁止虐待动物,但面对“互动体验”这类披着温情外衣的商业行为,现行法规却显得力有不逮。何为“合理利用”?何为“不当干扰”?边界模糊不清。从“小熊猫叫早”到“与狮共饮”,监管部门的紧急介入,恰恰暴露了规则滞后于“新玩法”的窘迫现实。
其实,把幼狮、小熊猫放在一群陌生人中间,它们承受的压力远超想象。幼兽免疫系统脆弱,与人群密集接触,暗藏人畜共患病风险;更严重的是,被迫 “营业” 会扭曲其自然行为,埋下应激反应甚至攻击性的隐患。这种伤害,绝非几张温馨合影所能掩盖。
也有人说,这类项目能“教育公众”“提高动物保护意识”。可问题是,当动物成了背景板式的娱乐道具,传递的信息早就扭曲。孩子抚摸战战兢兢的幼狮,只会强化“猛兽可以随便玩”的错误想法;住客享受“小熊猫叫早”,感受到的不是对生态的敬畏,而是把自然生灵据为己有的满足感。这种所谓的教育,其实是一种误导。
尊重动物生物性和生活规律,守护公共安全,必须要为“互动”划出不可逾越的界限,禁止零距离接触是底线;对商业利用野生动物行为,更需制定细致规则,明确动物福利标准。同时,监管部门得盯紧点,对拿动物当噱头的商业行为加强监督,让任何越界的人都付出代价。
人想亲近自然、喜爱动物本无错,但喜欢不等于占有,怜爱不该变成打扰。没人愿自家孩子被当作展品,动物亦然。它们不该为满足人类好奇心,被困在不属于自己的地方。真正的爱,是让它们回归自然,别让好奇心被误导,变成伤害它们的利器。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