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为什么关注未婚产子的16岁产妇?
新京报  昨天 15:00

一位年轻的母亲,一位刚出生的婴儿,无论如何她们都应当被善待,而不是在这种脆弱时刻还要面临舆论攻击。

近日,16岁女孩在飞机上分娩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据报道,7月12日,海口美兰机场一即将出发的航班上,一名16岁女孩登机后,腹痛临近分娩,在机组及急救人员协助下,诞下一名女婴,随后被送往海口市妇幼保健院。警方回应媒体称,该女孩及其男友均已满16周岁,此事不涉及刑事案件。

由于事情过于离奇,此事在网上掀起广泛的讨论。这当中,也不乏一些揣测和流言,以及一些对女生非常刻薄严厉的攻击。也正是鉴于此,海口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称,有些网传信息对该产妇伤害很大,希望大家保持理性。

客观来说,想要舆论对此完全视而不见,恐怕并不太现实。对女生命运的关注,其实也是一种朴素的同情和担心。一位16岁的母亲,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社会生活层面,都会面临不小的困难。

这起事件中,新生儿只有两斤多、属于超低体重,这已经很让人揪心;而一对未成年父母,如何去承担照顾、抚养孩子的重担,更是让人倍感艰难。普通人出于生活常识对女生放心不下,是一种人之常情。

不过“网传信息伤害很大”的提醒依然是及时的。人们在关注这位女生命运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隐私、尊重人格。在网传信息中,一些传言已经越来越离谱,对女生基于各种脑补情节的批判也越来越激烈,甚至也蔓延到了她的家人。似乎她在这个年纪生子,就已经是一种“罪”了。

人们应当接受一种现实:并不是所有人的人生轨迹都是“类似”的,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按照普遍的预期“在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社会中总有一些个体,他们会经历种种意外,和其他人显得不太一样。但这并不代表她就要承受批判,相反,人们结成社会的目的就是维系一种支撑,给哪怕“异于常规”的社会成员依然提供足够的托举。

因此,人们在围观的同时,也应当秉持一个方向:关心她的生活,也给她足够的支持和宽慰。一位年轻的母亲,一位刚出生的婴儿,无论如何她们都应当被善待,而不是在这种脆弱时刻还要面临舆论攻击。

鉴于情况特殊,相关部门也应当给予足够的支持。比如事件中有一个细节,该女孩父母于7月13日晚向警方求助,希望孩子父亲能出来承担医疗费用。这个事终究是比较反常的,背后可能涉及一些纠纷和风波,相关部门还是应当持续关注,为刚刚出生的孩子争取一个较为理想的生活条件。

另外,与其将目光聚焦在一个未成年女孩的私事上反复打量,不如借此契机,回到更宏观的思考上来:我们是否给予了未成年人足够的性教育?家庭和学校是否真正承担起了应有的监护责任?又是否为青少年建立起了一个足够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借此事,更深一层地审视青春期教育、家庭沟通和社会保障等命题,或许才是这起公共讨论更大的价值所在。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