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体检10年未出癌症预警,应对机构进行细致“体检”
红星新闻  6小时前

若利用信息不对称,滥用体检者信任,那只会损及自身。

一般而言,常规体检是为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然。若当事人连续十年体检,从未检查出患癌风险,却在更换体检机构后被确诊为癌症晚期。那不免让人怀疑,十年体检的意义何在?

这种极端情况,还真出现了。据潇湘晨报报道,从2013年到2023年,北京执业律师张晓玲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进行体检。2022年之前的体检,她的双肾体检结果一直都是“未见明显异常”。2023年的体检报告提示其右肾有“钙化灶”,但是爱康国宾体检并未告知她有患癌风险。她质疑此前爱康国宾的体检涉嫌“误检、漏检”,乃至是“假体检”。

据媒体此前报道,7月16日下午,记者接到爱康国宾体检的反馈电话,称公司正在讨论处理张晓玲的投诉,暂时没有办法进行准确回复。对于何时能有讨论结果,对方表示无法确定。

对重疾患者而言,体检的专业度和预警及时性极为重要,涉事体检公司对此应及时给出答复。比如,2023年的体检报告已提示右肾有“钙化灶”,这时是否该提醒体检者去医院复检?但张晓玲称,不久前她拿着2023年体检报告咨询爱康国宾体检的医生,被告知钙化是正常的,不用担心。2024年更换体检机构后,张晓玲听从建议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病理已显示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今年2月,她到国外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肾癌骨转移”。跨机构、跨国多重检查,表明病情的严重性。

但这一点,可能需要医疗专业方面的解释,比如类似病情得出不同检测结果,乍看让人怀疑原机构的专业性,但2023年报告显示是“钙化灶”,2024年确诊肾癌,中间有空档期。这或是关于“常规体检是否有用”讨论的现实基础。

据参考消息网此前报道,丹麦研究人员在2019年撰写的研究报告中提到,在分析涉及23万人的17项临床试验并比较接受筛查和未接受筛查的普通人后,他们发现常规体检对因癌症、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和中风等原因死亡的风险“几乎毫无作用”。一名西班牙的医生指出,患者罹患疾病时,检查是必要的,但对健康人群进行筛查值得商榷。

这样的结论或许有悖人们的常识,但不能抵消现下人们对定期体检的需求和疑虑,比如张晓玲的情况,有没有可能是恶性病变恰巧发生在体检间隙?相关医疗建议的适当性、病变程度的发展、执业资质和能力有无问题等,仍需权威部门和机构给出专业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新闻评论区,不少网友感叹,体检还是得去医院。这意味着,此事已经引发公众对一些体检机构的不信任。这无疑提醒爱康国宾,“无法确定”类的回答不会让问题消失,反而会引发新的问题。

而从此事引发的焦虑来看,对体检机构进行深度专业“体检”也有必要。目前,张晓玲要求对方提供自己在爱康国宾体检时的血液检测标本及数据,并且提供相关技术合法性的证明及相关检验人员的资质证明。该诉求,应有所回应。根据国家《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出具虚假、不实检验检测报告将面临严重惩处。

另据指尖新闻记者查询公开信息发现,近年来爱康国宾体检旗下的体检机构多次被投诉存在“体检报告不准确、误诊”“漏诊”“检查敷衍”等现象。仅在黑猫投诉平台,关键字含有“爱康国宾”的总投诉量就达到了1220条。该机构的体检究竟是否存在问题,应有执法层面的细致“体检”。只有技术和守法双重检查都合格,才能让人们检得安心。

体检要规范,需形成共识,以体检来保障健康的前提是不走过场,体检结果要可信。若利用信息不对称,滥用体检者信任,那只会损及自身。而若发现存在违规行为,也应以严肃追责处罚来提升体检效用。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