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3日,河南省司法厅原厅长王文海身亡。此前在一起文物大案中,王文海被曝涉嫌利用职务迫害办案民警。此后,王文海被指控滥用职权、受贿等八项罪名。目前该案二审结束,尚未判决。他的死亡意味着不能再追究刑事责任,或要终止诉讼,也再次将公众视线拉回到那起曾震惊全国的文物大案中。
“洛阳盗墓贼,不怕刑警队,老大在纪委,谁敢与其作对,就把谁双规”。这是20多年前,流传于洛阳民间的一段“盗墓贼之歌”,反映的正是以“宋氏兄弟”为首的盗墓团伙,盗掘古墓、走私文物,并在河南纪检系统“保护伞”王文海的庇护下,迫害洛阳刑警的现实。从此歌中揭示的内容可以看出,王文海案在当地造成了多么恶劣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王文海一度被称为河南版“狂飙”主角。2002年,公安部牵头组建“12·10”文物倒卖专案组,针对“宋氏兄弟”等盗墓团伙开展刑侦工作,期间曾查获上百条文物犯罪线索,涉事人员近百人。然而,侦查工作进行期间,却遭到了很大阻力。时任河南省纪委第五监察室主任的王文海利用职务便利,通过“双规”办案警察的方式,迫使专案组成员要么被调离岗位,要么陷入困境,无法继续调查。
王文海作为当地纪检系统的中层领导干部,本应成为维护党纪国法的中坚力量,却沦为盗墓团伙的“保护伞”,甚至不惜使用“双规”这一手段来迫害办案民警,其行径不仅是对党纪国法的公然践踏,更是对司法公正的严重破坏。
相较于巨额贪腐,王文海充当“保护伞”、逼停专案组调查的行为,对司法和公平正义的伤害可能更为严重。王文海的行为直接侵蚀了司法的根基,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体系。当执法者成为犯罪分子的“保护伞”,当法律的执行者自身成为破坏法律之人,那么正义就失去了坚实的保障,又如何建立起人们对法治的信仰?
目前,王文海已病亡。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人死亡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止审理。但王文海案件涉及其他人员的审理应继续,将整个案情查个水落石出,不让违法犯罪分子因王文海的死亡而浑水摸鱼。
而王文海的死,并不能抹去他所犯下的罪行,可以说,他的行为给公平正义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只有进一步完善司法制度,加强对司法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始终坚守法律底线,才能维护司法公正。
正义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王文海案得以清查,与被其迫害的民警坚持不懈地控告有着重要关系。这也提醒人们,面对黑暗与腐败,要有与之斗争的勇气和毅力,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司法监督,才能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司法真正成为实现社会公平的坚强后盾。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