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永新县选调农村初中教师,拟录取多名10分以下考生一事引发网友关注。
8月15日,永新县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说明称,据调查,因农村初中比农村小学的教学任务相对较重,部分参加考试人员不愿到农村初中任教,在当天上午的农村初中教师遴选考试中消极应对,有的故意放弃答题,导致出现30分以下甚至10分以下的异常分数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农村小学教师,不愿意去农村初中任教,但被强制要求参加遴选初中教师的考试,老师们只好以消极态度对待,考试情况并不能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
当前,随着适龄学生数量变化,各地要调整各学段师资配置,在此过程中,必须尊重教师意见,通过提高岗位的吸引力,来吸引教师选择,而不是靠提要求、下命令的方法,调配教师资源。
今年初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提出,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加强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教育资源供给。
各地的教师资源现状是,农村小学教师“过剩”,初中教师“短缺”;农村孩子到城市上学,城市小学、初中师资紧张。当地也存在同样情况。因此,组织农村小学教师进城遴选考试,到县城区小学任教。同时为了解决农村初中教师短缺问题,“搭配”要求参加进城遴选的教师,符合条件的,也要参加农村初中老师遴选考试。
这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当地教育部门并不尊重教师意愿。这一点,通报中也提到了,县教体局错误地认为,既然来参加了考试,那这些教师应能接受转任初中,这等于完全靠主观臆断,替老师们做了决定。
其二,以考试方式遴选教师,也并不合适。按照当地遴选农村小学老师进县城区小学任教的操作,是把农村优秀教师调到城里,这违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定,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加剧“村(校)空城(校)挤”的矛盾。农村学生和家长会认为,好老师都到城里去了。
而采取这种方式调配城乡学校教师资源,表明当地交流轮岗机制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早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2014年,由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更明确要求,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
据报道,从2015年起,永新县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但从此次举行遴选考试情况看,这种轮岗机制的运行或许并不理想。
如果当地建立了常态化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那么,根据不同学校的义务教育教师需求,完全可以在常态化交流轮岗中,解决城市小学师资短缺问题。
至于不同学段的教师资源调配,如从小学调配到初中,考虑到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不同,可要求到初中任教的教师有初中教师资格证,并进行一定的考核,但也应该纳入常态化的交流轮岗机制,即把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交流轮岗。
当然,推进常态化交流轮岗,需要注意保障教师的待遇、权利,改善不同学校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解决轮岗到乡村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给予他们评优、晋升职称的政策支持等。
因此,当地真正需要着手的,是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发,结合适龄学生数量的变化,以常态化的教师交流轮岗,以及“县聘校用”等措施,实现区域内教师的优化配置,而不是用考试的方式往城区选拔老师,如此操作只会加剧城乡教育的失衡。(熊丙奇)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