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是继汽车电动化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无人驾驶就是汽车智能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它的应用将大大提升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满足更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也是国际上前沿技术和新产业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中国无人驾驶在前一阶段的技术开发和试验应用中,充分利用了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在技术和产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国际上有了一席之地,在规模化试验应用上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无人驾驶成为国际技术和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
面对中国的自动驾驶领域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和研发组织感到了压力,纷纷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例如,去年在我国苏州举办的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上,我国企业利用主办国的优势,全面展示了无人驾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大会期间还在苏州的大街上为参会者提供了无人驾驶摆渡车服务。参加大会的多个日本企业在会议期间就集体向日本政界提出要求,希望日本政府加大对日本企业的支持,以免被中国超越。而欧洲以德国和英国为代表,不仅在技术上加快研发,在立法上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目的就是推动本国的无人驾驶发展。美国不仅仅是在技术和产业上要保持领先,而且把这些当作政治或者国家制度的竞争。我本人在新冠疫情之前的访美期间,也亲耳听到美国交通界高层人士公开说美国在交通领域不能让中国超越,例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自动驾驶等等。更有美议员公开呼吁限制中国企业无人驾驶企业。近期,ChatGPT母公司OpenAI的CEO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必须采取更紧迫行动,才能在人工智能竞争中击败中国。根据美国媒体最近的报道,美国的企业在不断调整自动驾驶开发和应用的组织架构,调整研发部门、并购企业、调整投资和融资,而众多的美国城市纷纷开放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运行,这些既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表现,也是产业竞争的必然。
无疑,汽车智能化,特别是无人驾驶已成为国际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竞争的焦点之一,中国虽然在产业技术开发和规模化示范应用方面有优势,但是面临的竞争和处境不容乐观。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技术投入、立法保障、资本扩张,加速发展无人驾驶;另一方面则对中国人工智能以及无人驾驶的发展十分忌惮,制定各种政策进行全方位打压,例如技术交流限制、芯片禁运、以安全为名的各种打压等等。为此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必要的措施面对竞争,特别是面对美国顶级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地位,我们要利用我们的优势、选择对我们有利的几个突破点,加快在应用和市场方面占据优势,带动技术进步和资本的进入,延续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推动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无人驾驶是我国人工智能与产业结合的应用爆发点之一
无人驾驶是新一代传感器、高算力芯片、新型传动系统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随着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强化学习、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无人驾驶逐步具备了更高的智能,也加速在实际场景中落地应用。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技术,必须与产业结合才能体现出其巨大的能力,无人驾驶就是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当今世界上人工智能最大的应用场景。从近些年国内外的实践看,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不但给交通赋予了新的能力,也给人工智能自身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环境。首先,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局限在于其无法理解现实物理世界,只训练AI生成文字、视频等内容,虽然对提高人类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有很大作用,但是对人类直接生产能力的提高帮助有限。第二,训练AI理解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并预测未来,驱动物理的工具进行生产活动并帮助人类预测和决策,才能够使AI有更大的产业价值。第三,生成式AI需要观察、训练、交互和实践,才能认知物理世界,无人驾驶无疑给生成式AI的迭代发展和不断演进提供了绝佳的场景,而且可以让普通人直接感觉到AI的作用,给投资者以实际收益的直接考量。
所以,无人驾驶既可以给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提供应用试验田,又能反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还链接着未来产业竞争和经济增长。而我国有着众多发达国家没有的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老百姓和社会对新事物的包容度也强于发达国家,因此我们一定需要充分的无人驾驶发展机遇,迎接人工智能与交通产业结合这一应用爆发点的到来。
包容—放手让企业先行先试,底线—保障安全
不久前,中国无人驾驶出行平台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应用)走红,网上各种消息、短视频、评论众多,引发了部分公众对无人驾驶的安全性以及是否会影响就业的担忧。
无人驾驶出租车在示范应用城市出现的各种状况并不奇怪,根据网上可以查到的消息,我国无人驾驶出租车还没有重大的交通事故发生,在路口、掉头处以及各种特殊条件下发生的异常状况是可以预料的,这正是人工智能不断提高的过程。特别是我国各无人驾驶应用示范城市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管理要求,因此总体的安全应该是有保障的。现在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的态度看待无人驾驶出租车应用,因为不试、不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产业发展和提高。
其实发达国家也是正在经历这个过程,例如美国以Waymo、Cruise、Uber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在旧金山、凤凰城等地一直在开展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试验应用,都发生过各种异常状况,例如无法识别警察的指挥手势、没有主动避让消防车、无法识别异常交通状况导致停驶等,也有部分组织反对、公众也有质疑之声,但是社会主流和政府仍然是支持发展的。即便Cruise去年10月在旧金山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后,也没有让Waymo停止应用试验。就在这个月Waymo在旧金山向所有公众开放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打车服务,Cruise在整改后也于近期恢复了测试。而在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今年6月开通了专为残疾人和60岁以上老年人服务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根据英文期刊《国际智能交通》的上个月报道,美国交通方案提供商VerraMobilityCorporation今年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大多数美国市政当局(93%)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即将到来,在未来五年内,他们需要为无人驾驶汽车做好准备。
至于无人驾驶出租车可能对就业产生影响,我认为大可不必担心,自打人类进入到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以来,我们看到的是新技术创造的就业比取代的就业岗位多得多。我们经历过的网约出租车就是一个例子,我有幸参加了为交通主管部门制定网约出租车政策提供技术支持的工作,亲历了这个过程。当网约出租车在中国出现时,它就以一种全新的打车和管理方式出现在社会面前,而管理部门和传统出租车就业者对网约出租车抱着排斥或抵制的态度,最大的理由是它会导致管理混乱和冲击就业。当时我国交通部门对此看得很远,认为这是新技术新应用与传统体制的冲突,从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出发、从体制机制创新出发,都应该对新事物采取包容的态度,但是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保障安全、秩序和公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出台了世界上唯一的全国性网约出租车管理制度,而且给予地方制定具体要求的空间。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的传统出租车并未消亡,但是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最多、从业者最多的网约出租车行业。中国的网约出租车给老百姓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形成了以数字化和平台化为特征的新型客运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化交通控制和社会控制体系。
总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勇敢地站在潮头上,要构建更包容的环境,给企业更多创新空间,让无人驾驶出租车跑起来,让无人驾驶在应用中去发展,促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新型交通模式的形成。同时,政府和监管部门要积极作为,要制定适应技术发展、促进新技术应用的监管制度,守住安全、秩序和公平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正面公开无人驾驶的安全数据,并充分利用科普和教育的手段,使公众信任无人驾驶等新技术,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王笑京)
编辑:俞丹 校对: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