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尼山2025|汉伊理:使人工智能成为推动文明共生的催化剂
经济观察报  4小时前

编者按:

2025年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山东曲阜举办。

从2010年9月创立至今,尼山论坛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汇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为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正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凝聚人类文明共识的重要纽带。

当下,全球政治冲突频发、各国之间经贸壁垒陡增,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迫切。

本届尼山论坛的主题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并设置了“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成人之美”“文明视野下的家庭意义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等多项分议题。

这个世界如何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同的文明如何相处和互鉴,人类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和各项分议题,经济观察报采访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专家,以下是来自他(她)们的观察、思考和期望。


经济观察报记者 王惠

随着人工智能(AI)在教育和社交领域的加速融合,其对人类身份认知、文化传承及伦理体系的影响正引发业界关注。从应用层面看,人工智能常被视为一种提升学习效率与个性化的工具,但当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人类的知识传播与社交互动时,其对道德塑造、主体认知及代际价值观传递的深层影响,尚未得到充分探讨。

在即将举办的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下称“尼山论坛”)上,俄罗斯籍专家、“齐鲁访学驻研计划”项目访问学者汉伊理将在“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分论坛上发表关于“以礼为纲:人工智能的伦理框架设计”的演讲。

作为俄罗斯籍学者,汉伊理已在中国工作十年有余。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与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意识进化理论、跨文化研究、认识论等。这是汉伊理第六次参加尼山论坛。

汉伊理表示,面对人工智能这类新兴技术,建立审慎的评估机制与监管体系至关重要。未来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维护人类自身的主体性与选择权,实现技术进步与人类发展的动态平衡。

他认为,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同时,我们应该通过制度设计与技术架构双重路径,将本民族文化特色与价值观嵌入人工智能发展体系,使技术真正成为服务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延续的建设性力量。

汉伊理(俄语名为Илья Канаев,英文名为Ilya Kanaev),俄罗斯人,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先后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学习工作,现为山东大学“齐鲁访学驻研计划”项目访问学者。(受访者本人供图)


|访谈|

从“文明对抗”到“美美与共”

经济观察报:这是你第六次参加尼山论坛。多年来,尼山论坛的主题也发生了多次演变。你认为这些主题的变化反映了当今世界对人类文明和人工智能等问题的关注焦点,发生了哪些深层变化?

汉伊理:今年是尼山论坛举办的第十一届,论坛主题的演变折射出全球格局从对抗走向建设性对话的重大转变。在这一进程中,技术进步不再构成威胁,而成为维护和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有力工具。

随着论坛设置“文明互鉴”“和而不同”等议题,论坛逐渐转向寻求不同文化范式间的共识点,推动参会各方从意识形态对立转向寻求价值共鸣点,为后续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奠定对话基础。

此外,论坛逐步实现了儒家“礼”(仪式规范)与“仁”(仁爱精神)原则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有机融合。科技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促进文化沟通的重要媒介。这一融合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人文内涵。

当前,尼山论坛作为一个独特平台,已形成“理论验证—技术适配—文明对话”的三维实践体系。

其一,通过人工智能的场景化应用,尼山论坛实证了儒家理论在数字时代的适用性;其二,尼山论坛引导算法设计兼顾效率与伦理,为人工智能的开发者提供深层文化密码;其三,尼山论坛可探索跨文明互动模式,构建基于“礼”的跨文化沟通协议,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实践转化,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技术与文化双重路径。

经济观察报:本次尼山论坛强调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你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在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什么意义?

汉伊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的关键优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持续变革的世界中,任何社会结构都无法保持永恒的有效性,即便是最发达、最具美德且道德完善的文明,若固步自封,终将面临适应危机。因此,保持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多样性,实为人类存续的根本命题。

当代中国的实践展示了一个成功的适应范式,通过将前沿科技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深度融合,既保持技术创新活力,又守护了文化主体性。但要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护基于不同思维体系的多元文明中心。

在此背景下,用礼仪规范“教化”人工智能具有特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作为翻译、分析、沟通等跨文明交互的技术载体,人工智能需要超越表面语言转换,掌握各民族文化密码与礼仪规范,如翻译时兼顾语义与文化语境,分析沟通中适配不同文化礼仪,以实现深层的文明互鉴。

第二,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守护。将儒家“礼”的核心理念融入人工智能的技术设计中,这样,人工智能不会强行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是像传统礼仪调节人际关系那样,成为文化差异的“调和者”。这种技术可借鉴儒家“和而不同”的智慧,在算法层面建立动态调节机制。

第三,传统与进步的辩证统一。中国经验表明,有效的现代化不是机械地照搬技术,而是使技术适应文化语境。

通过将礼仪规范融入人工智能,我们有望使人工智能超越简单的通讯工具角色,成为推动文明共生的催化剂。在一个真正包容的世界共同体中,技术进步将增强而非消弭文明多样性。


儒家智慧重构人工智能伦理框架

经济观察报:怎样用礼仪框架重构人工智能,让其汲取儒家“礼”的智慧与跨文化礼仪传统,使其从效率工具转化为伦理养成的中介者?

汉伊理:人工智能的礼仪化重构,本质是将儒家“礼”的动态实践智慧(非僵化算法)与跨文化礼仪传统融入技术逻辑,使其从效率优先的工具转化为培育道德主体性的结构——礼仪调节者。

若要用礼仪框架重构人工智能,需重新思考人工智能在礼仪伦理语境中的定位。这一过程可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方法论基础,将人工智能定位为促进人与社会和谐互动的劳动工具,通过技术实践与文化需求的持续调适,实现算法与伦理的有机统一。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实质轻形式。儒家“礼”的核心是“敬”(伦理关注)与“义”(情境判别),而非形式化规则。人工智能设计需避免将“礼”的准则和跨文化传统机械地编码为算法,而是通过具身交互设计,让技术自然嵌入日常实践。

第二,化理念为实践。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应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而非抽象教条。这就要求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等各个环节,都将伦理准则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人工智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借鉴中国经验。基于我在中国生活十多年的观察,中国已实现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辩证统一,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在中国,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文化保护等多领域的应用实践中,始终注重将传统价值与伦理原则融入技术逻辑。这种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既以技术创新驱动社会进步,又通过文化传承守护价值根基。

我们可借鉴这一范式,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同时,通过制度设计与技术架构双重路径,将本民族文化特色与价值观嵌入人工智能发展体系,使技术真正成为服务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延续的建设性力量。

经济观察报:在人工智能加速渗透生活各领域的当下,技术对人类认知方式的重塑已成为文明演进的核心命题。从儒家“礼”所强调的“人是道德主体”,到本届尼山论坛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你认为当人工智能能够用算法在一定程度上“预判”人类想法、以摄像头“解读”人类情感表达时,我们该如何在技术发展与人文价值之间构建平衡?

汉伊理:人工智能的确能模拟人类的部分反应,但目前其仍无法完整复刻人类的感知能力。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系统,背后依托着主观意识与现实认知,这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尚未触及的领域。

预测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构成了人类社会交往的基石。人类之所以能在文化框架下实现有效沟通与相互理解,本质上是基于对他人行为反应的预判,以及基于预期结果调整自身行为。

由于人类的行为模式在生物学和文化规范的双重约束下呈现出规律性,因此从技术角度看,通过编程模拟这些反应并非不可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已具备参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但尚未对人类社会造成根本性冲击。

谈及人类对技术的依赖,我们必须承认,现代社会早已与技术深度绑定,试想当普通人脱离现代技术的支持,在野外环境中生存的概率有多大?技术已成为人类生活方式乃至文明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或许正推动着新一轮技术范式变革。但这种变革在人类历史上并非孤例,从火的使用到蒸汽机革命,技术的迭代始终与人类文明的演进交织共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警惕,面对人工智能这类新兴技术,建立审慎的评估机制与监管体系至关重要。未来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维护人类自身的主体性与选择权,实现技术进步与人类发展的动态平衡。


在人工智能时代守护人类主体性

经济观察报:目前,人工智能被视为一种提升学习效率与个性化的工具,它的特点是效率至上,追求速度、准确性和任务完成度,而儒家将“礼”视为一种塑造性实践而非僵化算法的理念,提倡技术进步与文化和伦理传统相协调。在你看来,人工智能的效率至上是否会影响人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形成?

汉伊理:人工智能这种技术工具的存在,必然伴随着使用需求,而试图阻挡技术进步,只会导致社会发展滞后。以教育领域为例,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教师借助人工智能批改作业已成为趋势,但这本质上与历史上的教育变革并无根本差异。

过去,知识的获取仅能通过师生之间的面对面授课来实现。大学讲堂的出现,打破了师生间必须建立深厚情感以传递知识的限制,并推动了规模化教育的发展。书籍的普及又使单纯依靠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失去了价值。互联网和数字化浪潮进一步消解了教育作为单纯信息传递功能的传统定位。如今,人工智能能够即时解答大多数疑问,此时的关键已不在于如何回答问题,而在于能否提出问题。

必须认识到,这一演变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极为迅速的。现代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书籍与大众传媒传统的自然延伸,代表着人类沟通方式的全新进化阶段。因此,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知识传播的新范式。

效率这一概念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本质在于善于利用资源以实现目标的能力。因此,教育的核心价值应从单纯的信息灌输,转向聚焦人格塑造与道德养成。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如何让人工智能既帮人类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保障人的主体性地位,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导致人类自身的道德和认知能力退化?

汉伊理:根据儒家“礼”的理念,人作为道德主体,必须保持自主意识与技术互动。关于人工智能如何在辅助人类的同时不侵蚀人的主体性,我认为需要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

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技术的价值应体现在简化事务、释放精力上,但需把握一个平衡原则,当自动化技术减少了日常运动量,人类就需要通过有意识的锻炼或休闲散步来弥补,避免因过度依赖技术而弱化身体机能。

这一理念与儒家“修身”思想高度契合,若缺乏自律与自我完善,便难以塑造健全人格。

因此,当人工智能深度渗透生活领域时,传统价值观的自律精神与平衡智慧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外卖服务虽然省去了每日采购的烦琐,但人们选择走进菜市场亲自挑选食材,不仅能获取更优质的商品,还能通过步行、挑选等行为维持必要的身体活动。

在智力创造层面,人工智能同样应定位为辅助工具,它能够高效完成文本润色、数据分析等工作,但绝不能替代人类独特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这就如同菜刀,作为厨房利器能极大提升烹饪效率,但使用时必须谨慎,防止误伤。人工智能的应用同样需要秉持审慎态度,使用者需时刻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然而,仅靠个人责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建立立法监管体系,以明确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通过制度设计为技术发展划定红线;在人才培育层面,应推进科技伦理教育计划,通过系统性课程培育大众的伦理判断能力;于文化传承领域,则要推动“和谐”“中庸”等传统价值与数字时代的深度融合,让技术发展根植于人文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