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据中国船舶报消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为比亚迪建造的7000车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动力汽车运输船2号船“比亚迪郑州(BYDZHENGZHOU)”号命名交付。该型船在广船国际共建造2艘,其中1号船“比亚迪合肥(BYDHEFEI)”号已于今年1月初交付并投入运营。这2艘船均由比亚迪集团作为直接船东。
一艘滚装船可装7000辆汽车
比亚迪“郑州号”交付
“比亚迪‘郑州号’,祝你吉祥幸运,在大海航行中一帆风顺!”随着嘉宾为“郑州号”送去祝愿,比亚迪第7艘滚装船“郑州号”正式命名交付,即将扬帆远航。
记者现场看到,该船采用上白下红配色,整体造型修长,前脸方方正正,酷似“抹香鲸”。
记者注意到,“郑州号”船体尾部印有“LNG POWERED”标识。据广船国际工作人员介绍,“郑州号”是一艘绿色智能、环保高效的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该船总长199.9米,型宽38米,设计吃水9米,设计航速18.5节,采用LNG双燃料推进系统,配备了永磁轴带发电机,同时采用节能装置、减阻防污漆等各类节能措施,使得该船在同类船舶中显得更加节能环保。
一名广船国际工作人员向大河财立方记者介绍,“郑州号”共有13层,其中1至12层为装载区,可装载7000辆汽车。汽车开上滚装船,像进入一座超大号的立体停车场,可直接驶达12层。
若将“郑州号”1至12层甲板铺开,面积约9万平方米,相当于一栋大型购物中心。对比郑州市最大单体购物中心丹尼斯·大卫城,其地下3层停车场可容纳约1600辆汽车,“郑州号”的装载量超过4个大卫城停车场。
需说明的是,“郑州号”并不只运输比亚迪郑州基地产出的车辆,它会根据海外市场订单状况对运单、运力、车型做排期。简单理解,它在目标港口等待的是一船全国各地调拨的车型,集满发货。
在“郑州号”交付后,比亚迪的第8艘滚装船“济南号”预计在今年交付。按照比亚迪的规划,到2026年,8艘滚装船将形成年运力超百万辆的规模,覆盖欧洲、东南亚等核心市场。
比亚迪重金造船逻辑
破解供应链“命门”
近年来,比亚迪海外布局不断加速。据比亚迪2024年年报,截至2024年年底,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6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2025年上半年销量来看,比亚迪也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无论集团销量、还是单一品牌销量继续双双夺冠。中汽协数据显示,比亚迪集团上半年销量达214.6万辆,居中国汽车集团销量前十之首,也是唯一一家上半年销量超200万辆的车企。
在国内市场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的同时,比亚迪上半年海外市场表现尤为迅猛。截至6月末,比亚迪海外销量已连续7个月保持增长。上半年比亚迪海外销量达47.2万辆,同比增长132%,已超过去年全年海外销量。
产品销往海外的同时,海外基地建设也在同步推进。2023年,比亚迪宣布在欧洲建设生产基地;2025年,比亚迪在布达佩斯设立欧洲总部,再次加码欧洲市场;乌兹别克斯坦和泰国工厂目前也已经陆续投产。
比亚迪的海外扩张,与斥巨资买船、组建船队又有什么关系?
今年5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国汽车出口量快速增长,但相应的海运能力并未同步增长,导致汽车运输船的租金价格高企。例如,6500标准车位的汽车运输船,一年期租金已经达到11万美元/天,这一价格在过去几年中显著上涨。由于全球专业的汽车海运船数量有限,中国汽车出口时常面临“一船难求”的现象,尤其是在竞争较为激烈的东南亚和欧洲市场。此外,中国汽车出口还面临码头拥堵和配送困难的问题。这些困难不仅增加了中国车企的运营成本,也影响了中国汽车出口的效率和时效性。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认为,比亚迪自建船队的重资产模式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供应链韧性,自控运力可尽可能规避意外事件导致的运力不足风险,保障交付确定性;二是产能联动,形成“工厂——港口——海外”的闭环物流,实现“出厂即装船”的高效协同;三是长期成本壁垒,到2026年8艘船年运力超百万辆的规模,奠定全球运输网络的基础设施优势。“就像比亚迪自己解决电池问题一样,自建船队可以保证运力可控,随叫随到,更要尝试将物流成本降至相对低点,把握和控制价格竞争力。”
不只是比亚迪,国内多家车企都在加速组建远洋船队,通过争取自主航运权进行全球化布局。
仅在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团、奇瑞汽车都有订购的滚装货船完成交付,广汽集团则是联合招商轮船共建滚装运输公司,计划2025年完成欧洲中转仓。
从“卖车”到“建生态”
中国车企出海迎质变
中国车企买船组船队的背后,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竞争力的显现。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升至585.9万辆,同比增长达19.3%,成功蝉联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再创新高,达128.4万辆,同比增长6.7%,为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提供强大支撑。
民生证券认为,自主车企出海为必经之路,经历国内市场激烈竞争验证后的车型,在产品力、性价比等方面对于合资车均具有明显优势。
随着中国新能源车大步走向海外,出海方式也由之前单一的产品输出,升阶为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出海。比如除比亚迪以外,长安、宇通、奇瑞、长城、宁德时代等国内车企和供应链企业纷纷在国外投资建厂,进行供应链本土化生产;再比如上汽、奇瑞、广汽等车企也纷纷组建远洋船队“造船出海”,打破国际航运垄断,稳定供应链降低成本。
“当前,中国车企出海已经形成研发—制造—物流—品牌的立体生态,体现供应链自主化的行业趋势。”支培元提到,但中国新能源车出海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面对许多挑战,比如需平衡海外产能布局与地缘政治风险,同时规避“过度依赖中国产业链”的外部质疑。
有业内人士指出,下一步,中国车企在全球合作的基础上,或需建立和完善与国外政府间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话机制,加强在政策、法规、投资、标准、创新等领域的交流与协作,充分运用国际合作机制与平台,构建覆盖全价值链的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出海”到“生态出海”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