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产线代建是门好生意吗
经济观察报  6小时前

“为什么要帮别人建产线,不能先搞好自己的产线吗?”这是仁烁光能董事会秘书、战略发展总监许兰库常被问到的问题。仁烁光能由南京大学教授谭海仁创办,是一家押注全钙钛矿叠层路线的光伏企业。

2024年年中,一家客户找到仁烁光能,希望其协助建设钙钛矿产线。该项目完成后,“钙钛矿整线技术服务”成为仁烁光能的一项正式业务。今年6月,仁烁光能正式发布了这项业务。

许兰库说,从接触的潜在客户来看,目前对钙钛矿产线感兴趣的企业主要包括三类:计划转型的传统企业、产业资本、创业企业。此外,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有委托建设研发线的意愿。其中一些企业认可光伏发展前景,希望抓住市场机遇,却缺乏相应的技术积累,因此有合作建线的需求。

钙钛矿在理论上具备高光电转换效率,成本仅为晶硅光伏的三分之一,目前已完成从实验室研发到量产技术的开发。今年以来,华能集团、三峡能源等央企能源集团都在分批次采购,建设实验基地。正因如此,钙钛矿被市场视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路线之一。

目前,市场上提供钙钛矿整线技术服务的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已成功搭建量产线的钙钛矿创业企业,如仁烁光能、极电光能;另一类是光伏设备企业,如捷佳伟创、迈为股份。

据行业人士不完全统计,今年披露的钙钛矿整线技术服务采购项目(即钙钛矿代建项目)已超5个,且项目数量还在持续增加。

此前国内钙钛矿产品的年出货量约为百兆瓦(MV),目前国内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在建钙钛矿产线。据经济观察报了解,目前投建一条吉瓦(GW)级的钙钛矿产线(含厂房)成本约需8亿元至10亿元。

事实上,“代建产线”在光伏业内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在这一模式中,光伏主产业链(涵盖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企业,会委托光伏设备厂商提供整线设备解决方案,以此快速解决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满足地方政府或投资人对“项目快速落地、产能快速投产”的要求;而设备厂商也能通过代建模式包揽客户的全部设备订单,扩大出货量。

三年前,光伏行业从PERC(发射极钝化和表面接触电池)技术向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技术转型时,代建模式曾极大地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推动光伏产能的大幅扩张。但大规模的产能供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内卷”,不少通过代建模式落地的光伏项目后续陷入运营困境,甚至出现部分地方政府要求代建企业回购项目的情况。

如今,钙钛矿领域的代建模式会走出不一样的路径吗?

钙钛矿产线建设难在哪

相比技术成熟的晶硅光伏产线,搭建一条钙钛矿产线的难度要大得多。

晶硅光伏组件的生产以物理法为主:产线需先将符合纯度要求的多晶硅通过拉晶炉制成硅棒,再依次经过切割、制绒、薄膜沉积、激光蚀刻、离子注入等工艺,最终生产出组件。TOPCon电池和BC(背接触电池)电池分别改进了薄膜沉积工艺和激光蚀刻工艺。

钙钛矿产线则更依赖原材料的化学配方。钙钛矿虽有固定分子结构,但组成该结构的材料种类繁多,目前已衍生出成百上千种钙钛矿生产原材料;而几乎每一种原材料,都需要配套新的设备与工艺,这大大增加了产线搭建的复杂度。

许兰库说,仁烁光能目前采用湿法制备钙钛矿膜层,其余功能层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或蒸镀工艺制作。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工艺选择也各不相同——有的用干湿结合法制备钙钛矿,甚至有企业所有功能层都采用湿法制备。当前钙钛矿工艺还没统一、标准化。

材料与设备是钙钛矿代建模式中的两大核心环节。对提供整线技术服务的厂商而言,他们希望通过提升相关设备的出货量,推动全行业成本下降。但在设备与工艺难以统一的背景下,头部设备厂商推出钙钛矿整线设备解决方案的进度相对缓慢。

以迈为股份为例,该公司在今年5月发布公告,拟募资约20亿元建设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装备产业化项目;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设备20套,预计投产后年营收达40亿元、净利润约6亿元。

许兰库进一步表示,目前钙钛矿组件厂商使用的设备基本以半定制化为主:传统晶硅设备商不仅尚未能覆盖钙钛矿产线的全部设备需求,即便部分厂商能提供全套设备,也无法实现各设备间的有效联通。在定制化背景下,单一客户的订单往往难以覆盖设备厂商的研发成本,这就可能导致厂商出现“毛利率不低但盈利有限”的情况。

材料方面的挑战同样突出。极电光能副总裁王雪戈此前在介绍“定制化整线交付”业务时提到,随着钙钛矿产业化推进,材料成本在组件单瓦成本中的占比始终居高不下。极电光能在与上下游供应商沟通时发现,对材料供应商而言,钙钛矿产能的发展周期较长。在没有集中爆发的大额订单支撑时,材料降本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更多市场参与者投入其中。而定制化整线交付模式,将为行业产能增长提供极大的帮助。

代建的市场需求

许兰库说,如今不少企业已认可光伏新能源的发展前景,但自身缺乏或仅有少量钙钛矿技术积累,又希望缩短时间成本与试错成本,因此急于拥有产线或研发线,以抢占下一轮市场周期。部分有一定技术积累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希望通过钙钛矿整线技术服务,支撑更多研究生的培养需求。此外,一些传统晶硅光伏企业会借助钙钛矿代建,为未来从晶硅产线向硅钙叠层产线转型提前布局。

推动企业寻求代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拥有落地产线往往是获得投融资的先决条件之一。一名钙钛矿从业者向记者解释:“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有政策倾斜,但政府产投更希望项目能在当地落地发展、贡献税收与就业;对市场化投资机构而言,产线意味着具备实际产能,是项目商业化的前置条件。”

据许兰库介绍,不同钙钛矿整线技术服务项目的价值差异较大,主要取决于产能规模与技术路径,技术服务费用从百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而且相对于价值更高、供给更充足的生产设备,技术服务因稀缺性更强,账款回收难度更低。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目前投建一条吉瓦级的钙钛矿产线(含厂房)约需8亿元至10亿元。

不过,当前头部晶硅光伏企业对钙钛矿整线设备的兴趣较低。多位行业人士向记者分析,这是因为头部企业更倾向于布局钙钛矿与晶硅的叠层工艺——硅钙叠层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待技术成熟后,他们只需在现有晶硅生产线上增加高通量制备钙钛矿膜层的工序即可。因此,头部光伏企业目前在建的钙钛矿整线,也多为10兆瓦级的自动化研发线。

晶科能源表示,钙钛矿产品目前尚未达到稳定的状态,预计解决该问题仍需2年至3年时间。公司目前已布局相关中试线,用于验证产品量产的可行性,整体仍处于研发阶段。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叠层电池技术方面,这两年钙钛矿叠层技术的可靠性不断提高,商业化机会也越来越大。虽然叠层技术仍面临挑战,但相比两年前已有显著进步。因此,公司在叠层电池技术方面也有计划,设定了一些效率和可靠性目标。”

许兰库说,目前钙钛矿产品在集中式光伏电站市场尚未建立价格优势,因此各家钙钛矿企业都在探索哪些细分场景可以实现出货。提供钙钛矿整线技术服务,可视为钙钛矿“增加收入”的一种尝试。

代建模式曾是中国光伏行业产能快速扩张的一个重要推手。过去数年,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数十家上市公司跨界“卷”入光伏赛道。

这些跨界企业即便没有人才与技术积累,也能通过代建迅速搭建产线,实现所谓的“跨界转型”。一家跨界光伏的上市企业曾在公告中表示:“公司目前未从事光伏电池业务,亦无TOP-Con光伏电池生产技术储备,尚无TOPCon电池人才团队,正在积极联络引进相关领域人才,可能存在人才引进不达预期的风险。”

短短数年,光伏产业产能大幅扩张,最终导致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行业陷入阶段性亏损,部分代建企业也因此积累了大量应收账款。

为避免此前晶硅设备厂商被拖欠尾款的现象在钙钛矿领域重演,当前钙钛矿产线建设多要求采用预收款模式:代建企业会将整个产线合同周期拆分为“产线设计、设备验收、产线联通、产品及项目达标”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收取一定比例款项,最终留存5%—10%作为质保金。

在许兰库看来,当下钙钛矿领域的代建模式,本质上是在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目的是吸引更多人和资本进入这一赛道。